央廣網上海3月22日消息(記者唐奇云)藝術與黨建能擦出怎樣的“花火”?今天(22日)下午,國家一級美術師、首都博物館畫院院長、文化部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長、全球和平大使吳宜恩,受邀為華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及奉賢區海灣旅游區的300余名黨員、學生上了一堂主題為“方寸抒寫人民情,畫筆鑄就黨員魂”的藝術黨課。
據了解,“藝術黨課”是華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黨委和奉賢區海灣旅游區黨工委區域化黨建共建“藝心向黨”的重要內容之一。雙方通過建立“藝心社會實踐基地”和“藝心志愿服務基地”,搭建符合專業學科特點的黨建和思政教育平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科研水平、培養適應社會的時代新人、助推海灣旅游區文創產業發展、參與“鄉村振興計劃”,實現雙向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達到互利雙贏、共同發展、共同提升的黨建成效。
油畫大師吳宜恩首講 “藝心向黨” 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扎根人民 油畫大師首講藝術黨課
據了解,此次吳宜恩所作的講座為“藝術黨課”首講,攜帶自己心愛的畫作走上華理講臺,用作品詮釋了自己在多年的藝術創作中始終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創作的落腳點,把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作為創作的根本。
在課堂上,吳宜恩講述了創作革命時期油畫作品背后的故事,帶領大家一起回顧了革命運動對中國文藝事業的沖擊,展現了革命時期文藝創作的艱辛。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創作的腳步,反而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扎根人民生活,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畫作中,讓光明的理想驅散生活的黑暗,通過油畫向人民傳遞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
畫海揚帆 軍旅畫家情系東方
在吳宜恩看來,軍旅畫家的經歷讓自己有著區別于其他書畫家的獨特韌性,他的作品蘊含著軍人的語言,軍人的氣魄。中越反擊戰時,吳宜恩被指定前往前線做戰地采風,殘酷的戰場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退役后,吳宜恩移居美國,簽約美國畫廊,帶著戰爭的烙印和對生活的熱忱,開始了“江南水鄉”系列的創作,即使身在國外,該系列的油畫作品依然流淌著“家”的味道,散發著東方靈魂,講述著中國故事。但吳宜恩是一個“戀舊”的人,美國的舒適生活也無法動搖他想要落葉歸根的念想,從美國返回上海后,依然潛心創作,用寂寞和熱情描繪著心中的“中國夢”。
吳宜恩現場互動答疑 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不忘初心 藝術黨員講述中國故事
美國的生活經歷,讓吳宜恩的油畫作品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有西方的表現技法,將西方油畫的形式、語言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進行藝術碰撞、對接與融合。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吳宜恩將用其獨特的油畫風格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是黨和國家交給吳宜恩的“作業”,用他的筆墨色彩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用他的方寸畫布記錄著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人民生活、祖國山河是文藝作品的主體,而藝術理想、文化自信才是文藝工作者的靈魂。
下一步,“藝術黨課”還將繼續邀請繪畫大師、陶藝大師、非遺大師、建筑大師、園林景觀大師擔任講師,通過他們講述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創作經歷、國宴用瓷的創作心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執著與堅定、經典建筑背后黨的力量、具有時代特征的景觀設計等,突出時代特征,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用作品說話、讓作品發聲,宣傳黨的理論,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在黨的帶領下,堅守初心,踐行理想,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