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志清看來,與廣東比較,長三角區域的民營經濟活躍程度不高,500強民營企業占比也不多,反映出區域整體營商環境的建設還存有改進空間。同時,區域內部營商環境也存在差異,一體化水平還比較弱。
目前,長三角地區只有上海和浙江設立了自貿試驗區,因此三省一市在實施國家法律規定層面有差異,各地出臺的地方性法規不盡統一,守法意識、執法環境、依法行政水平有差別,營商環境制度一致性有待加強。
三省一市目前設立的很多專項政策、專項資金扶持,只惠及本區域內的部分熟悉政府政策企業,政策的傾向性明顯,普惠性不足。各地之間政策多是面向競爭、少有針對合作,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銜接難、甚至是“打架”的現象。
“現在要更多的一體化,就需要著力于在合作上下功夫,營商環境也要有一體化。”邵志清告訴記者,營商環境最根本的是制度環境。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由國家層面對已不能適應簡政放權需求的法律、法規、規章作及時的修訂,可由上海牽頭成立長三角區域法治環境建設小組,負責各地區立法、司法和執法的協調。
邵志清建議率先探索建立區域性營商環境指標體系。以上海、南京圈、蘇錫常圈、寧波圈、杭州圈、合肥圈“一核五圈”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范圍內,對標世界銀行標準,結合長三角區域實際,研究制定、分工承擔相關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率先實現指標對接、流程相同、要求一樣、標準一致的營商環境。特別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率先試點以企業開辦、施工許可、財產登記、信貸獲取、投資者保護、稅收征管等為重點的市場環境指標體系。
此外,一體化既有整體上的一致,也有具體的分工協作。三省一市要改變各自以產業做切分的政策制定模式,從縱向的價值鏈分布考慮細化政策。要淡化招引政策的優惠,改變重企業和項目個體,忽視產業鏈整體,重有形資產、輕品牌和知識產權的觀念和做法,加大對具有未來的新興產業和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全天候、無差別的服務政策體系。
推進長三角營商環境一體化還需協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和“互聯網+市場監管”。繼續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改造對接、建立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和數據資源共享清單,要避免重復分散建設,形成新的數據壁壘,健全數據共享的約束機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為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綜合監管和“智慧”監管。以信用信息共享為抓手,率先在區域內實現“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寸步難行”的“互聯網+市場監管”。
邵志清認為,營商環境一體化應該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內有序流動。加強經濟社會運行大數據分析,聯合制作、發布推送區域內重點產業、行業、企業發展所需的各類政務、商務信息,實現產業信息共享。推動一體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共同開發文化旅游市場,盡快拆除省際高速公路收費站,為經常往返長三角地區的車輛和商務人士提供收費和票價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