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7日消息(記者 周洪)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獨居老人無人照顧,高空拋物如何杜絕……上海靜安區臨汾路街道利用“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在社區管理上下足了“繡花功夫”。
凌晨兩點,保安在靜安區星城花苑小區結束巡查回到保安室,還沒有坐定,電話響起,街道值班人員通知他“小區的一條主干道上一分鐘前悄悄停放了一輛私家車”。這條主干道是小區的消防通道,必須保持24小時開放,保安立刻聯系車主開走車輛。遠在一公里之外的街道值班人員怎么會知道這個情況?原來小區消防通道新安裝的“地磁”裝置感應到重量,自動報警給值班人員。
這樣的智能化技術場景,正逐步在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成為現實,支撐其運作的正是被稱為“社區大腦”的綜合管理平臺。
“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24小時不間斷運行,覆蓋網格中心、綜治中心、應急中心、物管中心、民生保障中心五個中心職能領域,通過智能化技術接入絕大部分城市部件和全部城市事件管理數據,中心指揮長根據接入的管理數據實時調配行政資源,即時修正城區運行缺陷,實現“全覆蓋、全要素、全天候、全過程”管理。
臨汾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俞林偉表示,“社區大腦”通過全面部署感知設備實現用技術監控代替人員管理,節約時間和人員成本,使城市管理更快捷、更精準、更精細。
據記者了解,“社區大腦”在采集的海量管理數據基礎上,立足規律性報警來發現社區管理高發、頻發區域,通過提前預警、提前介入、實時處置的方法精準“施針”;另外,把公安、城管、房管、市容等執法力量整合到“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里集中辦公,打破以往職能部門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的局面。
社區管理要像“繡花”一樣,去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大問題。臨汾路街道的“社區大腦”,是靜安區大數據城市管理應用創新“151項目”實施方案中,探索以居住功能為主的社區管理領域應用樣本。靜安區科委透露,預計在9月底前可以完成靜安全區14個街道(鎮)的建設任務,及在社區綜合管理系統上的數據集成和運行。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