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創新實驗室課程《升降機械手的制作》:引導學生團隊合作制作一個“程控升降機械手”(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央廣網上海4月2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云)上海市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今天(26日)在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召開。會上,來自交大附中、吳淞中學、市三女子初級中學、靜安區和田路小學、楊浦區教育局等單位,分別從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區域等不同角度進行了交流分享,上海市教委教育技術裝備中心系統總結了十二五以來全市中小學創新實驗室的建設情況,市教委隨后進行了下階段的工作部署。
據介紹,創新實驗室是學校實施拓展型、研(探)究型課程和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活動的場所,是基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課程資源,是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設施設備為一體的學習環境。統計顯示,2010年之前,上海共建有中小學創新實驗室51個,而截至去年年底,申城在656所中小學校建設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創新實驗室1141個,創新實驗室學校覆蓋率小學階段為40.97%,初中階段達55.45%,高中階段高至82.93%。預計到2020年,將實現創新實驗室中小學校全覆蓋。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創新實驗室課程《工程與機械》:港口裝卸儲運系統——門式起重機的體驗及應用(央廣網記者唐奇云 攝)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徐向東講述道,校方早在2006年便建造好了獨立的實驗樓,但在當時只能用“人跡罕至”來形容的實驗中心,是如何發展到如今的生機勃勃呢?首先是建立實驗中心和整個校園師生的聯系,使其不再孤立存在;同時基于當時高考自主招生的政策,對學生可能參加的科技活動進行了梳理。如此一來,科技活動就超出了原先師生普遍認為的“課外興趣小組”的范疇,達到了事關學生、學校發展前途的高度;此外,學校于2013年提出了“課后兩小時”的想法,走進實驗室的學生們從最初的功利之心,發展到如今的興趣挖掘培養。“我們曾對學生的創新科技實驗的活動量做過一個粗略的統計,全校1650名學生,每周在實驗中心的時間達到700個小時。”徐向東的總結道,“拔尖創新人才是自己'冒'出來的,是從實驗室中'走'出來的。”
據了解,目前滬上已建成的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內容豐富、門類眾多,其中涉及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藝術、金融等眾多學科(跨學科)和領域,通過創新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多類型的課程和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已成為滬上中小學重要的教育資源,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實驗活動、實現個性發展的重要場所。上海市靜安區和田路小學學生家長隋萍萍向記者舉例說:“有一天放學,孩子一上車迫不及待地開始嚷嚷,媽媽,我今天去故宮了。”當時的隋萍萍還不以為然,經詢問和實地參觀后才知道,原來這學期創造學院的虛擬創新實驗室有了新課程,從北京請的老師通過在線學習和網絡教學,給孩子們上VR技術體驗和初級課程。“那一刻,做家長的,竟然真的有些艷羨了。”隋萍萍說。
近年來,上海青少年學生在各級科創比賽中頻頻獲獎,在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上海代表隊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板塊中獲得一等獎10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6項;在全國“明天小小科學家”評選活動中,上海的中小學生始終名列前茅;另于上周剛剛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21項青少年發明成果驚艷亮相,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也親臨展會,對青少年“創客”們的科創意識和能力高度贊譽。
編輯:
韓曉余
關鍵詞:
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實現;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