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網(wǎng)紅“滬普”背后是方言失傳! 網(wǎng)絡圖
據(jù)新民晚報消息 把“椰奶”說成“鴨奶”,把“綠豆”說成“六豆”,“腳踝”竟說成了“腳饅頭”……這兩天,一則《聽爸媽講上海普通話真是笑死人》的帖子躥紅網(wǎng)絡,說的是年經(jīng)的80后、90后爸媽為老人帶孫輩時不時嘣出的“上海普通話”而急得跳腳。語言專家表示,在家庭環(huán)境里,當祖輩不能熟練地說普通話時,還是以滬方言與孩子對話為好。
這則帖子感嘆:“爸媽那一代人上學的時候普通話普及率還沒有那么高,于是就創(chuàng)造了‘上海普通話=上海話直譯的普通話’。有時候想說普通話,但脫口而出就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話,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文中列舉了現(xiàn)在老一輩上海人平時所說的幾個最典型的“滬普”,令人忍俊不禁:“晚上來我家擦麻將啊(搓麻將)”“每家人家一本付口布(戶口簿)”“含菜肉絲面(咸菜)”“這杜閘蟹很臟很臟的(蟹很壯)”“明天早飯豬要次嗎?要次菜豬還是八寶豬(吃粥)”“年夜飯小菜有清炒花仁(蝦仁)”“月米真好次(玉米)”“我把衣服浪出去(晾衣服)”“賣子呢(襪子)”……至于有些老人常說的“頭漿”,切莫以為是驚悚的“腦漿”,而是指“豆?jié){”。最把人嚇出一身冷汗甚至急著想報警的,要數(shù)乘地鐵時聽到的“滬普”對話了:“儂幾號死啊?”“我2號死呀,儂幾號死?”“我8號死,哦勿對,搞錯特了,我是4號死。”“哦,我直接1號死,方便來死額。”“我勒松江,只能9號死了。”
嘉定區(qū)廣播電視臺滬語播音員俞慧說:“上海本地老人跟著孩子說上海口音的普通話,大多源于孩子對他們的要求。有一次乘公交車,我就親耳聽到一位老人跟孫兒對話,把紅綠燈說成‘哄燈’‘六燈’,真的聽不下去啊,可能是小孩子硬要老人說普通話的,但為什么就不能說上海話呢?”俞慧認為,不應該把嘲笑指向老人,因為他們年輕時基本上沒有普通話的環(huán)境,現(xiàn)在他們上了年紀,再要去培訓他們說標準的普通話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更可嘆的是,現(xiàn)在滬語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了,尤其是在與孫輩相處時,老人們說出“滬普”實屬無奈,批評指責老人不學普通話肯定是不公平的。
小學語文研究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丁煒表示,用不著對老人說“滬普”大驚小怪,也不用像有的網(wǎng)民擔憂的那樣,認為在接觸了這些“滬普”后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普通話能力。“現(xiàn)在根本用不著擔心小孩子的普通話說得是否標準,小學里幾乎都是普通話的天下,要擔心的倒是上海話的失傳。看看現(xiàn)在很多本地人的家庭,家長一旦與孩子對話就會情不自禁地說普通話,以至于爺爺奶奶也跟著弄出了搞笑的上海普通話。沒有了方言,本地的傳統(tǒng)文化也難以真正傳承。因此,有必要呼吁上海的中小學應當開設滬語課程,讓孩子喜歡和自如地運用上海方言。”她說。
編輯:
林馥榆
關鍵詞:
上海;方言;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