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

  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國際經驗,由于自然因素與運輸便利,大江大河入海口孕育多姿多彩的城市文明。萬里長江奔騰入海,滋潤哺育了富饒美麗的長三角區域,使這一片區域形成富集的城市群落。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萬里長江入海口的三座名城——上海、蘇州與南通,地處長三角區域呈三角地理布局,通江達海、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基礎雄厚,歷史人文薈萃、優質資源富集,可謂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區。將滬蘇通率先發展成為長三角高度一體化同城化的“黃金三角”,對于落實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增強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既是落實一系列國家戰略放大區域疊加效應的需要,也是滬蘇通本身發展的現實要求。

  “黃金三角”城市新征程上蓄勢再出發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提速深化落地落實,正在也必將重構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新地圖,在原有發展基礎即滬寧合發展帶、滬杭甬發展帶的格局中,形成兩條新的發展軸,那就是滬蘇湖宣合發展軸、滬蘇通鹽發展軸。對江蘇來說,發展重點由先發蘇南朝著后發蘇中蘇北同頻共振發展新階段,必將使滬-蘇-通-鹽成為新的重要發展軸、增長極,其中南通的發展機遇尤為凸顯,著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而南通州則是“黃金三角”強支點城市的硬核區。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長三角區域的“黃金三角”城市,在發展新階段新起點上再出發——

  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曾被譽為“東方的巴黎”和被視為某種意義上說代表“未來城市”的“新紐約”,2020年GDP達3.9萬億。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城市,上海在開啟新征程上呈現出多點全域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布局:全面深化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五個中心”建設;聚焦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五型經濟”,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將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塑造成為響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馳名中外的城市名片;聚焦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還有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生態示范區、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大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五大新城”建設等。

  地處蘇南“硬核”的蘇州,被譽為“天堂之城”,2020年GDP達2萬億。作為“最強地市”,凝神聚力建設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蘇州重點突出滬蘇同城化、打響“蘇州制造”“江南文化”的品牌、加大工業投資,包括加快進度、加大力度地來推進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積極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之城、開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

  與滬蘇一江之隔深情守望的南通,則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2020年GDP達萬億,成為江蘇長江以北首座“萬億之城”,同時也是江蘇繼蘇州、南京、無錫的第四個“萬億俱樂部”成員。夢圓“萬億”后,南通圍繞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在發展速度上爭先進位,在發展質量上扛旗奪杯、在貢獻份額上追趕超越,勇當江蘇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

  “強起來”呼喚高質量城市硬核區

  謀求滬蘇通1+1+1>3融合協同發展最大效益,“強起來”是南通的既定目標。改革開放之初,南通經濟總量領先無錫、寧波,比蘇州只差2億多元,但到2020年,南通GDP只有蘇州一半左右,是無錫、寧波的80%多一點。此外,蘇州、寧波分別擁有世界500強企業3家、1家,南通還是“0”。面對既往發展造成差距的嚴峻現實,南通正突破思想上的“舒適區”,從“地級市思維”和傳統的“蘇中模式”中解放出來,跳出南通看南通,在主動服務國家戰略中提升站位,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拓寬視野,把“過萬億”作為新起點,以“再出發、從頭越”的精神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從特定意義上觀察,通州高質量建設滬蘇通“黃金三角”城市硬核區義不容辭、責任重大:進入“高鐵時代”,成為“南通好通”的先鋒區;長江北岸“第一站”,滬蘇通鹽新發展軸的城市“副中心”;資源要素匯聚,強支點城市的動力源;動能潛力有待激發,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更高質量建設長三角北翼具有影響力的產業腹地、創新智谷、城市綠洲、幸福家園,努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硬核區,切實扛起“兩爭一前列”使命擔當,不斷把“強富美高”新通州建設推向前進。

  長三角北翼產業腹地。全面融入長三角產業布局,建立跨地區、多領域的合作聯動機制,與蘇南實現產業鏈分工協作、融合發展,努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轉型升級。以高質量、特色化為目標,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智能裝備三大主導產業,加快家紡、建筑等傳統產業轉型提質,推動現代服務業規模化發展,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長三角北翼具有高顯著度、高競爭力、高引領性的產業腹地。

  長三角北翼創新智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接受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輻射帶動,積極策應南通創新區建設,以南通高新區為主陣地,大力引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推進科技孵化器等創新載體建設,提升創新載體運營水平,增強創新要素集聚功能和創新策源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打造跨江合作的創新智谷。

  長三角北翼城市綠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以美麗宜居城市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持續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美麗江蘇通州樣板。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于一體的綠色發展體系。加強長江自然岸線生態保護,加快東部生態涵養區、生態綠色走廊等建設,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區。

  長三角北翼幸福家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多措并舉推動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豐富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優質資源供給,使城鄉居民具有更高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

  “近代第一城”擁有無限可能

  城市硬核區,擁有無限的可能。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化落地落實中,促進滬蘇通同城化發展,實現1+1+1>3的整體效應,打造長三角滬蘇通核心“黃金三角”,對于南通州而言,應當繼續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通”,即加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力度。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建成運營,平潮高鐵新城的規劃建設,極大增強了滬蘇通三地聯通能級。按照規劃,南通“八龍過江”格局加快形成、跨江融合的任督二脈將加快打通,這必將促進三地物理空間形態融合。應當圍繞國家規劃布局的主干道,進一步打通“最后一公里”,實現“南通好通”全域便捷通暢。

  二是“接”,即承接上海非核心城市功能、蘇州產業轉移的疏解。應當站在城市巨人的肩膀上,開放引領促進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促進形成全要素開放型共享平臺,實現勞動力、資本、技術、創新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優質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發揮最佳效益。而不是一般性質的梯度轉移,這就要認真分析并根據自身需求精準對接。

  三是“融”,即深度對接上海、融入蘇南發展。應當改變傳統意義上江北城市的概念,主動跨過長江去,在開放定力、創新精神、擔當作為等方面全面對標蘇南,在園區發展、產業培育、營商環境等方面融入蘇南板塊同步協調發展,在整體發展生態上與蘇南同質化水平運行,進而提升城市區域聯動能級,南融、北聯、西拓,使南通州成為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

  四是“創”,即增強科創能級,深度嵌入滬蘇通產業鏈的聯手協同優化調整。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產業發展中低端、同質化、集群化程度低等弊端顯現,滬蘇通正在以創新為引領協同打造現代產業鏈,實現產業基礎轉型升級高級化,按照現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撐、大生產需求實現產業鏈現代化,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的不斷躍升。南通州應抓住機遇,實現產業布局轉型升級,全面增強“黃金三角”城市硬核區的經濟整體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雙輪驅動”,最新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89%。有研究認為,我國城市化是從農業國開始起步的,之前是城鎮化,人從農村流入城鎮,2013年才開始出現大城反超小城的趨勢,從2020年開始,中國會從城鎮化轉入城市化。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美譽的南通,百年前由“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培育打造。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近代第一城”能否在新起點上建設成為“現代化第一城”,值得期待!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原副院長,南通大學長三角城市群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此文系在“高鐵時代”南通州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