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濟南11月29日消息(記者程立龍)奔騰泉流,廣袤田野、“豐”景如畫……在濟南,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正廣泛運用于農業農村各個領域,在一幅幅業興村強、美麗宜居的秀美畫卷的背后,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打造現代農業強市的蝶變密碼。

“‘泉農通’是濟南農業農村數字大腦工程。”日前,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孟帥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近年來,因為工作需要,農業農村局先后開發建設了14個業務信息系統。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存在業務數據不聯動、業務鏈條不閉合等問題,特別是越來越不能滿足當前建設“數字濟南”、發展數字經濟的形勢要求。“泉農通”既是系統的整合,也是大數據在“三農”領域的應用實踐。

據了解,目前“泉農通”已匯聚全市“三資”、農資門店進銷、農產品質量監測數據1600多萬條。全市105家街鎮、15家區縣監管機構,744名監管人員,2231家種植養殖主體、2350家農資經營主體納入數字監管,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套目錄”基本成形。“泉農通”還賦能了聯村幫扶工作。通過“萬人下鄉、千村提升”數字化調度,實現了全市集體收入30萬元以下的2429個村全覆蓋,有效解決了幫扶工作情況難掌握、村企需求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已形成幫扶項目共319個、總投資額11.11億元。此外,“泉農通”讓“沉睡”資源活起來、“閑置”資產用起來。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模塊,牽線搭橋達成各類產權交易2310宗14.25億元。

建設“泉農通”農業農村數字大腦工程,以數據賦能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治理和農業農村各項監管業務為抓手,加強涉農數據源頭治理,推動數據跨部門流通,逐步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目標和農業農村數據資源要素化、資產化、價值化。而且,濟南也將通過“泉農通”建設,推動實現涉農數據“一賬統聚”、涉農應用“一圖統攬”、涉農服務“一網通辦”。

山東濟南萬畝國際糧食增產減損示范區就坐落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通過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示范區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路相通、渠相連,依靠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進一步實現了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為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提供了有力支撐。

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田里安裝的監測傳感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土壤、農田微氣候(溫度、濕度、風速、降雨等)、病情蟲情、作物生長動態、水質等數據。數字大腦將綜合這些動態數據,以及無人機多光譜數據、空中遙感衛星數據,結合數字模型分析,為決策灌溉、預測病蟲害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據。據介紹,當前示范區實現糧食生產全過程減損約5%,提升糧食畝產約15%,降低化肥、農藥等農資消耗約30%。

在濟南平陰縣,一朵小小的玫瑰,憑借數字化變革,實現華麗轉身,成了當地的“致富花”。借助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當地構建產業大數據中心,能夠分析花蕾、花冠和大花的交易行情數據,提供一些智能化種植、大模型的技術給農戶。一方面,花農們能更科學地種植玫瑰花,花的品質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深加工企業完成了生產過程精細化、數據自動化,提升了整體供應鏈效率。智慧賦能為平陰玫瑰產業注入了新質生產力,實現了種植技術、加工技術、交易資金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鏈重塑。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