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橫-濰坊”特高壓工程年輸電70億千瓦時 ◆海陽核電1期工程可滿足山東全省近1/3家庭年用電量
榆橫~濰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山東段)施工現場。
海陽核電站1期工程施工現場。
□ 本報記者 杜文景
山東近年用電需求持續增長;“煤改電”以來,本就不足的供電量更顯捉襟見肘。從“求溫飽”到“求環保”,市場需求和霧霾治理倒逼山東省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近日,記者跟隨媒體采訪團來到榆橫-濰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和海陽核電工程施工現場,感受山東省加快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進程。
首個抗九級地震變電站
“就算九級地震來了,也能持續供電。”在已進入驗收階段的榆橫-濰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山東段)施工現場,濰坊站業務項目部經理張斌告訴記者,這是我國特高壓史上第一個能抗九級地震的變電站,抗震烈度達到8度。
據介紹,該工程中首次采用了110千伏匯流母線、懸吊式管型分支母線、110千伏電抗器低位布置等多項新技術應用,建立一系列特高壓變電站的“濰坊抗震標準”。
山東省一次能源資源匱乏,土地和環保空間有限。根據有關預測,2017年山東全省最大電力供應缺口將達370萬千瓦左右,2020年山東全社會用電負荷將達到1.1億千瓦左右,相應地電力供應缺口將達到2000萬千瓦左右。在用電需求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大規模接受區外電力已是必然。
“濰坊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今年6月底建成后,可每年向濰坊輸送電量達70億千瓦時。”張斌介紹說,作為山東省境內開工建設的第2條特高壓輸變電工程,該工程投入使用后,不僅能滿足濰坊乃至半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電力需求,更能直接緩解城市發展與節能降耗之間的矛盾,有效緩解大氣污染問題。年可減少濰坊標煤消耗3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20萬噸、二氧化硫1.56萬噸。
作為特高壓入魯的重要組成部分,濰坊境內共有特高壓工程6項、超高壓工程7項,新建特高壓變電站、換流站各1座,線路長度1175公里,鐵塔1337基,途經7個縣(市)35個鄉鎮。
非能動設計確保核電安全
進入直徑相當于一個半籃球場大小(44米)的海陽核電站2號機組內,不時能聽到呼呼的風聲。
“運行后,內部相對密封,為了增加內部空氣流動性,核島內安裝了空氣新風循環系統。”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工程師趙宇強說。
海陽核電項目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萬級核電機組,并預留兩臺擴建場地。1號機組預計2017年發電,2號機組與1號機組保持10個月的間隔工期。按年發電7008小時計算,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年發電量約為175億度,根據2016年全年山東省城鄉居民用電量為554.38億度來測算,可滿足山東省內近三分之一家庭的年用電量。
相較于發電量,海陽核電站的安全更讓人關注。
據了解,海陽核電站引進的是美國先進的AP1000工藝,采用非能動設計理念,可預防緩解嚴重安全事故。“非能動安全相關系統的設計,取消了安全相關系統對電源的依賴,大大降低了失去場外電源、全廠斷電事故導致的堆芯熔化可能性。”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工程部核島施工二處處長李斌介紹說,非能動設計極大地提高了電廠的整體安全。
海陽核電站在放射性物質和環境之間設置了四道屏障:燃料芯塊、燃料包殼、壓力容器、安全殼。
“AP1000機組主要由反應堆、蒸汽發生器、穩壓器、主泵及主管道等大型設備組成,其中堆芯是發生核裂變的區域。”李斌介紹說,反應堆廠房設計為密閉空間,一旦反應堆發生泄漏,能把放射性物質密封在安全殼內,防止放射性物質向外泄漏。
據介紹,海陽核電廠建成投產后,將成為山東省電網的主力電廠之一,不僅能有效緩解山東能源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推進能源供應結構多元化的進程,減少對煤炭等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還能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在環保方面,該核電站的單臺核電機組平均每年消耗23噸核燃料,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少消耗燃煤300萬噸,每年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675萬噸,二氧化硫約2.5萬噸,氮氧化物約1.5萬噸,煤灰約3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