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少有家長能做到淡定從容。從該不該在孩子作業(yè)上簽字之爭,到陪讀母親晚上十點多咆哮互為相反數關系的段子,再到削尖腦袋要進家委會,無不折射出當下家長的焦慮:唯恐孩子輸給別人。但如果重新回歸到懷孕初期,相信每位父母的心愿都是那樣的單純:我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就好。
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早已指明:生存需求只是最低層次的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對孩子成才的需求。
每位家長都想把孩子送到好學校、遇到好老師、取得好成績。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牛娃。但現階段教育資源發(fā)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導致現有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無法滿足每一位家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于是,當一大批人想盡辦法去爭搶一小部分優(yōu)質資源時,必然就會出現各種比拼現象:拼背景、拼學歷、拼職位、拼收入、拼資源等等。就連已經進入好學校的家長,還要為進入家委會爭得頭破血流。
矛盾并不是壞事,它能推動事物向好的方向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而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努力讓每個孩子成才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無論是就近入學、組建教育集團、推進名師名校長交流制,還是中小學課改、減負、素質教育等一系列舉措,都旨在打造公平而又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人們對教育質量的美好向往,恰恰為今后的努力提供了目標和方向。當下,全黨全國上下正在全力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們的改革者會有哪些動作來推動教育體制改革的舉措,值得期待。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同樣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但度的把握很重要。家長沒有必要將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更不要讓社會上的名利觀污染校園。孩子成才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必總是盯著學習成績一項。筆者曾采訪過一個腦癱患兒,她身體嚴重變形從來不曾站起來過,也不曾進過學校一天,但她通過自學,創(chuàng)作了多本小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成才?一些沒有讀過大學甚至只有小學文化的手工藝人,苦苦堅守、默默奉獻,為我們保留傳承了一項項非遺項目,這樣的工匠難道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棟梁之才?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奮斗的過程,不會總是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總有一天,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的美好向往會變成現實。(央廣評論員:曹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