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不是一日一夜的功夫,而在于日日夜夜的努力
兩年前,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前往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任職,代表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近兩年的一線實踐,讓我對扶貧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觸。
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和農民有著割舍不掉的真摯感情。當我踏上麥市鎮的土地時,映入眼簾的不僅有略顯破敗的村落,還有留守老人和孩子們希冀的眼神。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需要,一股責任感油然而生。隨后一個月的時間,我沉下身子、邁開步子開展調研工作,深入了解這片土地和這方人。
在紅石村走訪期間,我發現很多村民仍住在危舊泥瓦房中,拿不出錢蓋新房子。我立即聯系有關單位,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去年,共扶貧搬遷集中安置7戶13人,分散安置4戶23人,今年還將安置10戶19人。今年春節,已經安置的村民在驗收合格的新房里迎來了新年。節后去走訪的時候,他們臉上都露出了真誠的笑容,看得我心頭也熱熱的,心中的堅定又多了一分。
光解決住房問題對于紅石村脫貧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輸血”過程中的一小步,我們還需要大力“造血”。首要的就是開展經濟建設,發展經濟產業。調研發現,紅石村土地貧瘠,自然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導致沒有較好的支柱產業。結合專家學者的建議,最終因地制宜選擇了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抗干旱的油茶種植項目,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沒想到的是,這項提議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對,他們表示,油茶樹成效太慢,兩年生苗,三年開花,四年才掛果,這經濟效益從何而來?我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致富的迫切愿望,也向他們解釋這是一個長期收益的扶貧項目,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既能長期保證村民穩定的經濟收益,同時也能保土固壤,防止水土流失,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我笑著開導他們,錢是要賺的,但環境也是要保護的,把目光放長遠點、看全面點,紅石村才能長久發展下去,一開始就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吶!村民安下了心,回去還向其他人解釋,成了項目的堅定擁護者。
油茶種植項目的波折讓我意識到,精準扶貧不僅要解決資源資金技術難題,還要重視思想思路問題。思想解放了,工作落實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增收創收的點子也會像活水一樣,從村民們的生產實踐中源源不斷地流出。因此,我利用高校的知識資源,邀請法學、經濟學教授來到紅石村,開展了“普法講座”“經濟學小課堂”等一系列活動,村民們聽下來都反映收獲很大。另外,我還通過學校的志愿者協會,組織在校的研究生利用寒暑假來給小朋友們開展支教活動,教授一些簡單的語文、英語、繪畫等課程,鼓勵孩子們堅持讀書。看著這些乖巧稚嫩的臉龐,深感他們才是村子的希望,是村子的未來。
在基層工作的經歷,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注重“輸血”與“造血”并重、堅持扶貧與扶志并舉,方能為貧困人口和貧困村打牢發展基礎。精準扶貧不是一日一夜的功夫,而在于日日夜夜的努力。輸血造血是這樣,對鄉親們的關懷也是如此,一天做好事是簡單的,難的是讓鄉親們時時刻刻都感受到關懷與幫助,讓他們如沐春風,真正使脫貧扶貧落到實處,滿足感落在心里。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