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校園,各種“跑腿”服務隨處可見,甚至同學之間也出現了雇傭現象。“懶人經濟”的興起,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引來萎靡精神狀態等擔憂。本期微議錄,我們摘編了幾篇讀者來稿,一起為“懶人經濟”把脈。
參與互動,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 者
不能有懶人思維
有過這樣的體驗:手機一鍵下單,外賣就到了宿舍樓下,一開始覺得跑下樓就可以拿熱騰騰的飯菜很是滿足,但是漸漸地連下樓都懶了,就產生了希望有人把外賣直接送到門口、交到手上的想法。“懶人經濟”提供的便利,慢慢變成了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該苛責的并不是這種經濟模式,而是使用它的方式和出發點。如果有人只是因為打游戲,或者習慣了“宅”的生活,那么“懶人經濟”無疑助長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有人是為了節約時間學習、工作,或者是食堂打烊后無可奈何的選擇,那么“懶人經濟”就創造了更多的價值。
在互聯網時代,“懶人經濟”的出現是大勢所趨,但不能有懶人思維、懶漢習慣。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人錯誤地使用就對它采取否認的態度,而應該積極發揮這種模式有利的一面,助力個人發展以及社會進步。
——@王詩佳
應對也需逆向思考
“懶人經濟”在高校蓬勃興起,在校生只需在線下單、不出寢室,就能享受上門服務、滿足日常所需。然而,食品安全難保障、外來垃圾影響校園衛生等問題,也讓管理者頭疼。
學生不吃食堂叫外賣,除了一部分人因為學習工作匆忙而無暇用餐,還有不少是因為學校存在服務短板。假如菜品足夠豐富又價廉味美,“外賣大軍”想必也就盛況不復。從這個角度看,“懶人經濟”反而該讓管理部門多加反思。
善待新生事物,更應主動擔當。應對“懶人經濟”,學校應主動補短板、強管理、優服務,以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比如在人性化后勤服務上下功夫,在食品安全、供應企業資質上強監管,在提高個人安全防范、動手能力上多引導,讓校園服務與“懶人經濟”無縫對接,豈不更好?
——@莊永明
對“懶人經濟”因勢利導
“懶人經濟”的興起和壯大,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怕學生頻繁叫外賣,會形成一種孤立封閉的生活狀態,影響健康成長。
其實這種擔憂大可不必。所謂的“懶癌”,本質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青年的消費行為對社會的消費風向有重要影響,“懶人經濟”只不過是迎合了這部分人的消費需求。在這種供需關系里,線上的消費同部分人的線下勞動相結合,不僅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力,也進一步拓寬了就業面。在享受物美價廉服務的同時,更多的人還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線下時間,發現生活中的更多可能。
說到底,“懶人經濟”是市場經濟精細化分工趨勢的結果。但檢驗一個新事物的標準,不僅要看短期是否降低成本、能否帶來收益,也要探尋長期發展的潛力、增長的空間。與其圍追堵截,簡單“一刀割”,不如培植沃土、留待觀察。在尊重個性選擇和需求差異的基礎上,對“懶人經濟”因勢利導,豐富市場經濟的活力。
——@李育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