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于1959年2月成立,現有在編職工52人,其中中共黨員36人,博士研究生8人(在讀5人),碩士研究生30人。與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評估中心和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合署辦公。

在青海省氣象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氣象科研人始終胸懷夢想不忘初心,腳踏實地砥礪前行,圍繞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青海“四地”戰略、高原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氣象服務保障需求,發揮示范引領,主動擔當作為,在氣象防災減災服務中充分發揮第一道防線作用。

省氣象科研所干部職工合影(趙全寧攝)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013年獲得“青海省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2014年獲得“青海省模范集體”榮譽稱號。2019—2023年榮獲“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等7項省部級獎勵。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多次取得青海省氣象局“全省氣象部門優秀達標單位”“青海省氣象局先進單位”“優秀領導班子”“先進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獎勵。

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匯聚氣象科技戰線群像素描

聚焦生態氣象過程與災害研究、高寒生態遙感應用研究、高寒生態與氣候變化研究三大研究方向,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瞄準科技前沿,先后組織開展海北高寒草地干旱致災過程模擬、玉樹隆寶高寒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與示范、高寒草地土壤水分“星-地”校驗、關鍵水熱過程對高寒草地結構功能影響等10余項科學試驗。利用優勢資源和人員活力,強化技術攻關,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推進水體、沙塵、湖泊等遙感監測、預警和評估技術研發,持續優化高寒草地全生育期精細化監測模型,構建“六段”濾云新算法積雪服務產品,研制出省州縣三級聯動的生態氣象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建成涵蓋高寒濕地、草地、荒漠化等下墊面類型的“一中心、三場、十站”立體化野外試驗觀測站網。

沱沱河荒漠草原野外生態氣象觀測站(趙全寧攝)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緊密圍繞氣象為農服務需求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不斷提升農業氣象科技支撐能力。依托貴德農業試驗站開展青稞、馬鈴薯高溫和低溫脅迫試驗,持續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加強農業氣象衛星遙感應用能力,基于高分衛星開展門源油菜主產區種植面積的提取及雹災遙感監測技術的研發。基于多源數據資料開展同仁市保安鎮春小麥氣候資源種植適宜性區劃,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建議。引進基于站點、CLDAS陸面實況、衛星遙感數據的多源土壤水分產品融合算法及分作物干旱預報算法,提高了作物干旱監測預報技術的準確性。建成云原生的青海省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有效提升了三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野外觀測(趙全寧攝)

面向天氣預報核心業務,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省氣象臺短期預報崗建立業務聯動機制,有效促進關鍵技術研發與天氣預報業務的有機融合。研發高原低渦客觀識別技術、降水客觀預報技術及新增雪深預報技術,構建了青海高原天氣預報關鍵技術中試系統,進一步呈現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不斷深化和拓寬天氣預報應用領域,積極開展高原大氣含氧量預報技術和冷湖天文觀測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技術。

二、主動出擊積極作為,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2024年5月,開展冰川科考試驗(趙全寧攝)

在2019年青南牧區雪災中,依托青海省生態與農牧業氣象監測預警一體化平臺,實時發布共享積雪遙感監測信息,及時提供29期積雪遙感監測及評估預警氣象服務產品,其中專題撰寫4期決策服務材料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中國氣象局領導的高度肯定。2019年7月青海省政府啟動可可西里鹽湖水患應急響應后,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綜合利用氣象衛星、高分1/6號衛星和歐洲哨兵1號SAR衛星組網加密精細化監測,制作發布30余期鹽湖服務產品,8期應急服務材料,為省級決策部門及時提供準確的信息。2021年5月瑪多地震發生后,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聞令而動,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勇擔重任,積極做好地震氣象服務保障和災后重建生態修復氣象保障工作,第一時間制作災區積雪覆蓋和深度監測服務材料1期,為災區快速救援提供支撐;為防范震后大湖大庫次生災害發生,制作《瑪多地震前后扎陵湖鄂陵湖面積變化對比》服務材料,為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2022年那棱格勒河發生潰堤險情發生后,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充分發揮多源多尺度衛星遙感監測優勢,強化與海西州和格爾木市氣象局聯動,聯合對那河流域重點河道和湖泊開展動態監測,發布15期服務產品,獲得地方領導批示4期。其中《那棱格勒河流域主汛期融雪性洪水風險預測》決策產品被《青海政務信息(要情)》采用。2022年“8·18大通山洪災害”服務中,及時利用衛星資料及時編制《大通縣山洪災前災后變化圖集》呈報政府,為災后救援提供技術支撐。

三、秉承傳統接力奮斗,續寫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新篇章

維護野外監測設備(趙全寧攝)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主動落實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重大戰略部署,在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修復、濕地保護、生態安全事件監測評估預警中不斷貢獻“氣象智慧”,為“大美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充當氣象“排頭兵”。連續18年發布《青海省生態氣象公報》《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青海湖流域生態氣象公報》等生態氣象公報,已成為推動國家公園省建設生態氣象保障的重要舉措。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積極樹立全局視野,不斷找準做實氣象工作與服務青海發展的結合點,圍繞氣候變化背景下高原草地資源變化評估需求,編寫多份決策咨詢報告,其中《氣候變化背景下三江源地區植被變化分析報告》《凍土退化對青藏高原地區基礎設施安全影響分析及對策建議》受到肯定。

四、接力奮斗無問西東,在接力奮進中激蕩青春力量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80后、90后已成長為主力軍,是一支匯聚磅礴偉力、充滿干勁的“大家庭”。近5年,省氣象局先后選任2名處級領導干部,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選任9名科級干部;業務科研人員入選省政府人才計劃4人次,中國氣象局氣象高層次人才計劃3人次,青海省氣象局高層次人才計劃13人次;6人取得正高級職稱,11人取得副高級職稱。各類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獲批科研項目97項,資助經費1954.76萬元;完成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16項;取得成果認定43項,軟件著作權14項,授權專利9項;發表論文192篇;出版專著5部。

新的時期、新的征程,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聚焦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強化科技創新,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在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爭取取得更大進展,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中作出新的貢獻。(青海省氣象局供稿)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