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鄂爾多斯12月24日消息(記者劉曉祺)廣場上,群眾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盡享幸福生活;社區里,居民們暢所欲言提出“微心愿”,感受點滴變化……走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吉日嘎朗圖鎮,一幅幅安定和諧的畫卷躍入眼簾。

今年,吉日嘎朗圖鎮探索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共富共享”發展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目前,“共富共享”模式的社會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善治之力”推動全鎮高質量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重在落實,貴在行動

起初,如何讓干部群眾成為最大受益者、最廣參與者,真正凝聚力量,成為困擾當地發展的難題。

吉日嘎朗圖鎮聯系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們,探索基層治理“幸福密碼”。“一開始,我們鎮群策群力,解決了困難戶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的問題。以向日葵、肉牛、甘草和設施果蔬優勢特色產業為支點,建設15棟數字化日光溫室大棚,開展甘草、向日葵、檸條、果蔬育苗及種植。這樣既降低了農戶的產業成本投入,又把農牧民緊密地聯結在發展設施農業的產業鏈上。”鎮黨委書記楊恒介紹說。

日光溫室基地果蔬育苗(央廣網發 戈浩宇 攝)

根據地區實際,很多農戶地理零散,不利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于是吉日嘎朗圖鎮整合4萬畝零散土地,建設數字化高標準農田,真正讓農牧民實現“統種共富”。同時,開展以政府搭臺、村企共創的模式,由12個嘎查村1個社區共同組建村投公司,以全資、合資、合作三種投資運營方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數字化高標準農田(央廣網發 戈浩宇 攝)

吉日嘎朗圖鎮巴音村田萬春激動地說:“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今年還分到了村集體經濟分紅款,日子有奔頭了。”

在思考如何利用村內閑置廠房、舊校舍發展產業時,大家群策群力,建設了共富工坊眾創基地,建成特色奶食品加工車間、凍干肉生產車間,農村牧區40余名手藝人到共富工坊眾創基地創業。如今,有了產業,村民有了奔頭,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選擇回村發展。

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已然讓吉日嘎朗圖鎮變成了“幸福村”。

美化“硬環境” 提升“軟服務” 深耕“微治理”

吉日嘎朗圖鎮引進北京康福國際教育集團開展共富共享“旅游+民宿+研學”生態研學產業。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由強村公司采取物業托管服務模式,統一收集、拉運、處理全鎮垃圾、污水。積極推廣“積分制”,建設共富共享積分兌換超市,讓鄉村既有“顏值”更有“氣質”。吉日嘎朗圖小學依托康巴什區第三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共建“互聯網+城鄉教育同步教學”網際交互課堂,讓200名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投入運營全民健身中心,開設共享網球館、臺球館、動感單車室等功能室,實現全民健身活動全方位升級。

創新推出“幸福+”共富共享基層治理新場景

吉日嘎朗圖鎮還開設幸福大講堂,用好用活“家校所”合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已開展各類活動21次;舉辦幸福聯誼會,舉辦“豐收節”“民生集市”“村晚”等各類共富共享活動,與農牧民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等,營造人人互相關心、鄰里和睦友好的社會新風尚;推行幸福來敲門,干部主動入戶與老百姓拉家常、干農活、聽想法,算好“炕頭賬”,辦實事104件,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全力以赴辦好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深刻闡釋民生“溫度”與幸福“刻度”的豐富內涵,讓民生“加碼”、讓幸福“加速”、讓生活“加溫”。

民生集市文藝演出(央廣網發 戈浩宇 攝)

從一地探索到遍地開花。吉日嘎朗圖鎮切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鄉村產業、生態、治理、服務、創業、文化等各個領域,“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小積分”成為“大賬本”,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吉日嘎朗圖鎮“生根發芽”。(鳴謝:戈浩宇 杜澤)

編輯:劉一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