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群山黛綠,近看河水清澈,平坦筆直的柏油公路,干凈整潔的村莊,時下的河南洛陽市欒川縣美不勝收。品山水、避酷暑、吃農家、住民宿、憶鄉愁,前來觀光游玩的人們流連忘返。

  欒川縣生態資源富集,森林覆蓋率達82.7%。如何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真金白銀”?這些年,欒川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已形成旅游專業村51個,遍布欒川各個鄉鎮,并實現產業鏈全覆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得到有效銜接。

  “以前沒啥產業,山多、地瘦,大家守著青山綠水找不到出路。”潭頭鎮倉房村村民李銀生在自家小院打開了話匣子。

  隨著從洛陽到欒川的高速公路通車,高速口通往重渡溝景區的公路途經倉房村,竹海野生動物園項目落戶當地,大家看到了希望——村里的崎嶇山地、茂盛竹林成了休閑好地方。村民不但通過山地流轉有租金、有分紅,還能在園區就業掙工資,每年戶均增收6000多元。

  欒川縣將鄉村旅游業態劃分為景區依托村、深山空心村、田園鄉愁村、特產帶動村4種類型。

  “我們把產業發展擺在重要位置,發揮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欒川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僅如此,綠色生態理念在大家心中扎根。村莊綠起來了,垃圾堆、邊角地成了綠化帶、小游園。庭院也美起來了,房前屋后種上了景觀樹。

  “叮咚、叮咚”訂單聲此起彼伏,陶灣鎮西溝村一土特產網店老板張松奇忙得不亦樂乎。欒川“九山半水半分田”,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菌菇山珍等特色資源。“隨著物流越來越方便,我看準商機開網店,一年收入七八萬元。”張松奇告訴記者。

  原本農村隨處可見的“土坷垃”,如今變成了農民致富的“金疙瘩”。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產業鏈條拉長,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拓展了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

  玉米糝、柿子醋、槲包……在“欒川印象”區域優質農產品展廳,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電商導購員正在做著網絡直播銷售。

  “為整合資源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提升欒川農產品的整體形象和市場占有率,‘欒川印象’應運而生。”欒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志欽告訴記者,通過推行“品牌+企業+基地+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模式,有力推動了產業融合發展和旅游產品消費升級,為可持續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記者獲悉,“欒川印象”作為全國首家以縣級地域名稱為商標的品牌,涵蓋六大系列107款優質農產品。從產品銷售平臺到加工企業,從各個種植養殖合作社再到廣大農戶,受益面越來越廣。

  “欒川印象”副總經理吳冬閣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建設農產品加工生產線23條,發展扶貧基地27個,通過就業、創業等方式帶動1751戶困難戶實現增收。

  從靠山吃山到靠山致富,從各自為戰到品牌化,欒川的農產品由零到整,成了特色產業。

  有了好生態,才有好日子。一項項好政策落地生根,也給李銀生帶來了好出路。他利用10多萬元政策資金,加上貸款和自籌資金,改造了自家房屋,于2015年底開起了鄉村民宿“倉房人家”。在他的用心經營下,民宿生意逐步走上正軌,一年盈利七八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當地通過發展普惠金融,規劃建設旅游購物市場,持續開展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措施激發群眾參與旅游業發展。

  “在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讓農民有穩定可持續增收的收入來源。”欒川縣扶貧辦副主任衛伊峰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撥云嶺,青山層層環繞,伊河蜿蜒而過,豫西特色民居散落山間,特色鄉村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這些年,當地大力發展核桃種植,并探索牡丹間作模式,不僅增加了種植收益,還保持了水土,一舉多得。現在,這里的傳統村落成了鄉村旅游的新樣板。

  不止于此,鄉村旅游發展還重塑了山區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目前,欒川已有1.3萬余名群眾通過開辦農家樂、銷售土特產、發展特色產業等形式成為旅游從業者,還培育了百余家高端精品民宿。

  “欒川是全國首批‘中國旅游強縣’、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十三五’以來,我們從打造單個景區轉變為打造旅游目的地,從建設景區延伸到打造全域旅游環境,從抓景區服務質量轉變為全域旅游管理服務提升,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建設,實現處處是景區、處處是美景。”欒川縣委書記董炳麓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