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關注的“關鍵小事”,釋放出濃濃的民生暖意。要盡力而為,努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在民生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也要量力而行,注意民生改善的可持續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未來就在其中!”這是一位網民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后的留言。短短6個字,卻道出了這份規劃綱要沉甸甸的分量。
“十四五”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首個五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不僅錨定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還在許多重點領域明確了具體目標及實現路徑,描畫出5年后乃至15年后“你的樣子”。
從解決入托難、上學難,到化解養老難、就醫難,再到保障老百姓“菜籃子”“米袋子”“錢袋子”,綱要里關注的這些“關鍵小事”,釋放出的是濃濃的民生暖意。
如果從指標數量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設置了五大類20個,雖與“十三五”規劃相比整體有所瘦身,但民生指標的比重卻有所加強,其中直接關系民生福祉的指標有7項,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上述7項民生指標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3.2人”“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等為本次五年規劃新增的3項指標,它們分別對應著就業、醫療、幼教等老百姓十分關注的民生領域,體現了黨和政府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發展導向。
改善民生不是暫時性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國發展一以貫之的本質要求。從“十二五”到“十三五”,再到“十四五”新征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的步伐從未停止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從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入手,著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形成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格局;
收入是民生之源。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
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在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緊扣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織就更加嚴密的民生保障網;
……
一方面著力解決好民生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一方面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用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兌現“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莊嚴承諾。
民生指標有溫度,更有硬度。在落實民生指標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力而為,努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在民生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當然也要強調量力而行,注意民生改善的可持續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規劃專家們常說“理念優于制度,制度優于技術”,意思是說只有在先進的理念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優良的技術方案才能發揮好的作用。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一系列民生指標及細化任務里,我們看到了美好未來,也讀出了發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