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里,很多新指標、新表述、新舉措都傳遞著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信號。那么未來五年的規劃里,我國將如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百姓生活又會獲得哪些實惠呢?與“十三五”相比,“十四五”規劃綱要里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發生哪些變化呢?

  五大類別指標,資源環境類改成了綠色生態,體現出我國從注重環境治理全面升級為重視綠色發展的新階段,指標的設置更加直觀易感,且仍然都是約束性指標。

  安全保障這次作為新類別被寫進了五年規劃,糧食和能源的綜合生產能力兩項約束性指標,也首次成為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風險,才能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此外,還有4個新指標首次入駐了五年規劃,也有部分指標做了微調,這便構成了引領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

  我們看到,創新驅動類的指標全面升級,新增指標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代表著發展的新動能;發明專利前面加上了“高價值”,并提出從每萬人6.3件上升到12件的高要求,更加強調了創新的質量;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年均增長將超過7%,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也力爭高于前五年的實際水平。

  新加入3個指標的民生福祉成為“十四五”主要指標最多的一個大類,相比于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調查失業率能更好地反映就業情況和就業質量;而醫師數和托位數兩個指標,則回應了看病難和入托難的問題;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的托位數,從1.8個大幅增加到4.5個,也為今后托育服務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目標。

  在保留的指標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我們發現,有三個保留指標并未設定具體的數值,GDP的增長速度強調“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而另外兩個指標也都依賴于GDP的實際情況,分別是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一切都是國家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審時度勢做出的合理調整。

  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將在億萬中國人民的真抓實干中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