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對口支援下,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近年來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已有資源;將生態旅游與特色產業有機結合,有針對性開展技術培訓、智慧輸送;大力推進馕產業園建設、發展特色農業;著力實現“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亮點”,各類業態蓬勃發展,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成為富民興疆的一個縮影。
在新疆喀什市,有一個久負盛名的“紅色稻鄉”——帕哈太克里鄉(以下簡稱“帕鄉”)。近年來,在廣東深圳市對口支援下,帕鄉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各類業態蓬勃發展,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
“深圳援疆10年來,‘硬件’部分如基礎設施,已陸續得到完善。現在的發展重心就是‘軟件’部分,要在產業上下大功夫。帕鄉可以說是富民興疆的一個縮影,已經邁上了一條鄉村振興、百姓致富的新道路。”深圳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楊春生說。
日前,經濟日報記者實地采訪了帕鄉,去看看這里如何探索富民興疆的新路子。
特色產品走出去
帕鄉位于喀什市東北部,綠地覆蓋率達90%,是喀什市生態功能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當地人的日常主食“馕”是新疆的一種烤制面餅,工藝獨特、口味鮮明。
記者驅車來到帕鄉萬畝稻田的不遠處,一座方形單體建筑外墻上“天下第一馕”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由深圳援建的馕文化產業園。在這里,當地老百姓司空見慣的馕正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插上產業和文化旅游的翅膀,從帕鄉走向各地餐桌。
記者看到,馕文化產業園設有馕歷史文化展現區、生產加工區、品嘗體驗區、餐飲演藝區、電子商務區、產品研發區6大區域。“馕文化產業園占地90畝,于2020年5月投入運營,按照‘產業+旅游+文化’發展模式,以解決勞動力就業為目標,現已投資1.13億元。”馕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呂元紅向記者介紹,生產加工區建設有A、B兩大區域。A區面積為3800平方米,有4個玻璃展示大廳;B區面積為4000平方米,已有南達乳業、深喀農業等多家企業入駐,日均生產馕30萬個,可直接帶動2000余名產業工人就近就地就業。
“這里的工人基本工資一年不低于2.5萬元,還有績效獎金。有的打馕師傅一個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呂元紅說。
為提升當地群眾就業技能,馕文化產業園還兼作打馕技術培訓基地,開辦技術培訓班。馕產業園打馕技術培訓片區三片區負責人馬衣努爾·阿布都熱依木告訴記者,“我們這里通過‘1+2’即一個師傅帶兩個徒弟的模式,開展技能培訓,培訓周期為45天至60天,已有數百人結業”。
努爾買買提·霍加艾買提是帕鄉6村村民,也是打馕技術培訓結業學員之一。他告訴記者,“我28歲了,在這里學習打馕不僅掌握了一門新技術,還與喀什深喀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就業合同,很感謝有這個學習機會”。
香飄四溢的馕如何銷往各地?在產業園的電子商務區內,一場“網紅帶貨”直播正酣。“我們的‘喀什列巴’產品是京東全網銷售冠軍。”喀什供銷億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路燁濤告訴記者,“以往,喀什當地產品相對單一。為此,我們引進俄羅斯列巴制作工藝,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喀什列巴,并配套推出了杏醬、沙棘汁等產品,打造了‘果仁食客’品牌。通過挖掘市場需求,我們已研發出50多種產品,通過線上推廣等銷售模式,形成了良好市場口碑與效應。”
呂元紅表示,將充分發揮喀什味道馕產業園示范帶動作用,建立統一標準,構建市鄉村三級生產體系,提升馕產品質量;未來還將投入6000萬元建立專業化研發團隊,創新制作工藝,根據市場需求研發不同口味的系列馕產品,推動馕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特色農業助增收
“帕鄉生態環境非常好。因此,我們全部采用綠色無公害的種植標準體系,同時配套實施立體農業種養模式,在稻田間的水渠里配套養殖鴨、鵝、魚、蝦,以提高土地經濟利用價值。”雷濤是深圳援疆企業——新疆優果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告訴記者,稻田養鴨是稻田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有效降低稻米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增加稻米產量、提高稻米品質。
近年來,深圳在帕鄉規劃了萬畝精品水稻生態園,著力打造“稻鄉漁歌”生態項目。自2019年底項目啟動以來,優果匯公司將稻田文化經濟與企業精細化運營有機整合,已投入改造資金4000萬元,在帕鄉等7個鄉鎮建立稻米種植基地。未來,這里將打造成集觀賞、考察、娛樂、餐飲、度假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
“我們還通過區域化規模經營和機械化作業,進一步提升土地收益,預計稻米產量可由農戶自營的每畝350公斤提高至每畝500公斤。”雷濤說。
在“稻鄉漁歌”不遠處,帕鄉3村鄉村車間正在繁忙作業中。只見一名工人熟練地將核桃放入軋碎機,一手緊握操作桿,一個個核桃利索地裂了殼。分揀流水線上,工人們則小心翼翼地將核桃仁輕輕剝出……這里是由光華現代農業投資建設的核桃初加工車間,工人們在核桃生產線上有序忙碌著,破殼、揀仁、分裝、稱重,各盡其責。該車間自2018年3月建成以來,年產核桃達500噸,業務繁忙時,人員最多達106人。
“2018年我就過來工作了,此后家里陸續添置了洗衣機、冰箱,還買了新的電動車,日子越來越好。”車間班長布阿提柯木·買買提笑著告訴記者。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半的努爾古麗·吐爾地也高興地說,“以前沒有技術,生活貧困。現在有了車間,讓我學到了核桃加工技術,不僅順利脫貧,家庭年收入也有六七萬元”。
“目前,我們已在喀什當地建設核桃初加工車間和深加工工廠各一座,可生產從核桃油、核桃粉到核桃休閑食品等全鏈條核桃產品,2020年的銷售額達3000萬元。”光華農業總經理李聰方說。
據悉,深圳近年來在帕鄉安排項目資金4100萬元協助引進深圳援疆企業,新疆優果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喀什光華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
生態旅游創品牌
在帕鄉6村,記者漫步其中,村道整潔如新,村中小河蜿蜒,干凈的農家小院與村間的小橋流水交匯相融,一派恬靜悠然的鄉村田園風光。
“這里地處克孜河與天南維其克河兩河之間,水資源豐富、生態宜人,具有打造水鄉優美景觀的先天條件。基于此,帕鄉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堅持‘尋找鄉愁、記憶鄉愁’的建設思路,通過水系、泉眼、稻田、綠道等現有資源,將全村有機串聯,全力打造‘稻鄉泉村’生態鄉村旅游景區。”帕鄉黨委書記王榮海告訴記者,村中以四季為靈感,分別打造“春”“夏”“秋”“冬”四個主題區域。景區打造過程中,堅持與鄉村振興、村容村貌整治、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每個主題廣場按照二十四節氣立有6根“節氣柱”。春廣場寓意著“春耕的希望”,夏廣場代表著“夏耘的辛勞”,秋廣場代表了“秋收的喜悅”,冬廣場則蘊藏著“冬藏的豐裕”。
“24根節氣柱上的題字均由來自深圳、上海、廣東、山東援疆省市的知名書法家免費題字,‘稻鄉泉村’的打造得益于援疆省市傾情幫助。”王榮海表示,這24根柱子都是建設安居房時拆除危舊房回收的,立在景區既體現了破舊立新安居富民成果,又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
如今,6村“稻鄉泉村”的品牌已逐步打響,區域吸引力日益增強。2020年“五一”期間,“稻鄉泉村”共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營業額達23萬余元。
來自上海的鄺沛瓊正是看中了這里優美宜人的田園景象,于2019年9月來此開了一家“缸缸好”農家樂餐廳,已經成為村中網紅打卡地。她告訴記者:“我出生在喀什,母親曾是來新疆的上海知青,2003年才跟隨家人返回上海。這些年,喀什經濟發展快速,機會也很多。尤其是帕鄉人杰地靈,當地的駝奶、牛奶、大米都很好吃,我對這里一見傾心,陸續投了16萬元開了這家農家樂。現在村里旅游業慢慢發展起來了,餐廳生意不錯,大家工資也漲了。”
王榮海告訴記者,為逐步豐富和打造旅游業態,景區正逐步實施“管理公司+合作社+農戶”三級運營模式,由管理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制定價格、安全、分量標準,規范化管理運行;合作社擔任管理公司物業,發揮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