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中國社會近現代以來的內在要求與應然趨勢。在中國近現代以來存在與誕生的各種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國共產黨自覺地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立現代化中國為使命,近百年來為之不懈奮斗。自覺的使命意識、高度的理想情懷、堅定的責任擔當、艱辛的實踐探索、輝煌的發展成就,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體性,證明其不愧是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的現代化由之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政黨領導、使命驅動的特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未來5年至15年現代化新藍圖的制定同樣體現出這一鮮明特點。就此而言,要想切實領會這次全會精神,就必須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對于中國現代化所發揮的領導作用以及作用發揮的實踐機制。

  對于現代化使命的自覺認知。在近現代歷史上,王朝政治、軍閥政治都被證明無法承擔中國現代化的使命,而在政黨政治的競爭中,中國共產黨最終以其先進性和組織性成功勝出,擔負起了歷史與人民賦予的現代化使命。對于這一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的使命意識不僅體現在黨的百年歷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持續的現代化探索中,而且體現在作為我們黨根本遵循的黨章中。在黨章總綱中,“現代化”是一個高頻詞和關鍵詞,總綱將推進現代化建設作為黨要實現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也正是基于這種自覺的使命意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才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重點研究了“十四五”規劃與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擘畫了中國現代化的新藍圖。

  對于形勢環境的深度分析。要完成現代化的使命,首先需要對自身發展階段與國內外環境進行系統而辯證的分析把握,這涉及現代化推進的條件與出發點。這次全會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就國際形勢而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而中國的發展本身成為這一大變局的重要推動力量。就國內形勢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有諸多有利條件,但也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看清這兩個大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態勢,有助于我們精準定位中國所處的歷史坐標與世界坐標,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對于戰略規劃的頂層設計。基于使命意識的形勢認知是為了更好地針對未來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經驗、深化認識、把握規律,體現出更加科學的戰略規劃思維和不斷提升的頂層設計能力。對于現代化戰略規劃的頂層設計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這次全會通過的《建議》就十分注重“十三五”規劃與“十四五”規劃之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間、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機銜接與與時俱進。對于現代化戰略規劃的頂層設計要處理好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建議》把“十四五”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對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將兩者統籌考慮、相互貫通,既夯實基礎,又著眼未來。對于現代化戰略規劃的頂層設計要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系問題,規劃《建議》中“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原則、主要目標以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都是在戰略層面提出的。但是戰略還必須通過具體的戰術來實現,所以《建議》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對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作出工作部署和戰術安排。

  對于各方力量的團結凝聚。現代化的夢想歸根到底是全體人民的夢想,現代化事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業,絕不是僅靠哪一個人、哪一部分人就能完成的,而是必須緊緊依靠整個民族和全體人民來實現,必須凝聚起整個民族和全體人民的智慧與力量。就十九屆五中全會而言,不論是《建議》的起草,還是落實,黨中央都十分重視匯集各方面的智慧,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這次建議稿起草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建議稿的起草過程是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建議稿最后也特別強調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歷史使命需要通過黨的領導來實現,歷史偉業需要依靠全體人民來創造,只要全體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凝心聚力、同心同德、不懈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夠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百余年來的現代化夢想。

  (作者:李海青,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