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報道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網上意見征求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通過互聯網就“十四五”規劃編制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在我國五年規劃編制史上是第一次。要總結這次活動的經驗和做法,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廣益、凝心聚力。今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征求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

  五年規劃,全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規劃編制過程中,為何尤為強調開門問策、集思廣益?

  在中國的政策體系中,五年規劃是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

  “一五”計劃的實施,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三五”至“五五”計劃的實施,為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七五”計劃后,我國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九五”期末,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進入世界銀行劃分的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十一五”時期,我國實現了從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跨躍;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扎實基礎……

  在中國的政策體系中,五年規劃是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我國已連續編制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計劃或規劃,對促進國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歷史脈絡來看,不難發現,五年規劃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階段性部署和安排,每個五年規劃都是在分階段落實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永恒教授認為。

  此外,縱貫其間的還有一條不變的主線——人民至上。無論是哪一階段的任務,說到底,都是為了提升人民福祉,以人民為中心。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正是基于這兩點,我國的五年規劃呈現出了一大鮮明特色,即“不折騰”,確保了國家發展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共有7.4億人擺脫貧困,約占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換句話說,中國以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體量,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70%的貢獻,這是史無前例的發展奇跡。奇跡背后,一個重要“秘訣”就是五年規劃。

  “五年規劃在凝聚發展共識、引領發展方向、配置公共資源、實現戰略目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楊永恒認為。

  五年規劃出爐的大致可分為形成基本思路、通過中央《建議》、公眾建言獻策、銜接論證、審批與發布《綱要》等步驟

  曾有一位西方政要,對我國的五年規劃羨慕不已,每隔五年能思考一下國家未來的發展路徑,既有延續性也有前瞻性,放在自己的國家簡直難以想象,畢竟任期屆滿后,誰來接手還未可知,又怎么去考慮五年后、十年后的事呢?

  那么,我們的五年規劃究竟是怎么出爐的?曾參與規劃制訂的專家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大致可分為以下步驟:中期評估、前期調研、形成基本思路、起草中央《建議》、通過中央《建議》、起草《綱要》草案、公眾建言獻策、銜接論證、廣泛征求內外部意見、審批與發布《綱要》。

  以正在進行中的“十四五”規劃為例,2018年“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時,就啟動了新一輪規劃的編制工作。在中期評估發現的一些主要問題基礎上,列出一些重大研究課題交由社會專業機構研究。得出研究成果后,2019年由國家發改委起草規劃基本思路,上報國務院。今年年初,中央成立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起草組,通常由中央財經辦和中央政策研究室來起草《建議》。中央《建議》起草過程中,要在消化規劃基本思路基礎上,再提出一些重大課題委托給各部門及一些專門機構研究,再提出中央《建議》,也就是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議程之一,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會在今年五中全會上討論。通過后,國務院據此起草五年規劃《綱要》,在明年3月份經由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就會成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最權威的綱領性文件。

  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優良傳統,也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形式。“七五”計劃開始大范圍征求意見,“十五”計劃首次通過群眾征文方式征集意見建議,“十二五”規劃編制期間國家發改委、工商聯、婦聯等黨群機構開展建言獻策活動。回顧已經實施的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編制工作越來越注重匯集各方智慧,有力保障了民主性、科學性。

  在研究人員看來,“我們既要有自上而下的過程,也要有自下而上的過程,要把它結合起來,讓黨和國家的構想和老百姓的實際需求碰撞結合,就能形成有益的想法。”

  兼顧各方利益,形成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公共利益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五年規劃這項工作的核心理念,那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共同目標”。在業界專家眼中,被稱之為“政治動員”,就是要讓不同的群體參與到規劃中來,從而達成共識。

  事實上,不僅是社會大眾,即使是在黨和政府內部,也需要經由政治動員達成共識。比如國家發改委起草規劃基本思路,就會向各部委、地方政府征集相關報告,這個過程“就是各部委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各地在提出自己的訴求”。國家發改委再去消化、吸收、平衡,找出最大限度滿足公共需求的一個方案。

  其實,規劃也有藝術性,需要兼顧各方利益的藝術。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發展程度各不相同,各地需求也有差異。楊永恒信口就列舉出了一長串,“城鄉之間需求不一樣,東部跟西部需求不一樣,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也不一樣,受教育程度高的跟受教育程度低的需求還是不一樣……”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國情現實,規劃編制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力圖形成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公共利益。

  這個過程,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只有參與進來,有所了解,即使自己的利益當下沒有得到滿足,也能夠理解背后的原因,從而選擇支持規劃。

  歷史經驗證明,堅持編制五年規劃,確保了宏觀層面上的政策延續性,有助于我國的長期穩定發展,也體現了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守諾重踐。同時,這也是在向廣大市場主體釋放信號,讓企業了解國家期待社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從而引導企業圍繞規劃開展布局。

  大國要有藍圖,大國要有目標管理。回望過去,我們實施了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等重大發展戰略,建設了長江三峽、華龍一號、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可以說,五年規劃是解釋中國發展奇跡的一個重要視角,也是中國重要的制度優勢和發展經驗。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又將啟航。五年規劃編制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規劃編制中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將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