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十六字要求中,“精準施策”是一條重要的方法論。
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同心,人民眾志成城。各省份、各縣區面對各不相同的疫情發展態勢和防控形勢,針對不同人群,制定差異化的縣域防控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措施。從確定不同風險等級,到行業采取不同的復工復產策略,最終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決定性成果。事實證明:精準施策,是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秩序的重要抓手。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關鍵就在于要做到“三個精準”,既策略調整選擇、防控措施落實、應急工作準備要精準。
平衡防疫與發展,要堅持動態靈活的方針。正如用手抓起一把沙子,想在手中恰到好處地留下更多沙子,就不能握得太緊,也不能攥得太松。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就要在確保疫情不反彈的基礎上做到不過度防護。當前,國內個別地區出現疫情反彈,各地在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的同時,應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視同仁一刀切。更科學地調整防控級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防疫措施,方能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時降低防控成本、營造發展環境。
平衡防疫與發展,防控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有標準、能落實、可核查,F實中,一些單位、社區制訂的防控措施和應急預案不符合自身特點,難以落實。影院及演出場所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擴大收益?景區如何應對游客增多帶來的安全風險?學校如何復學復課相關單位要明確防控標準,堅持問題導向,一事一議,一事一策,將防控要求具體到每一個操作項目,暢通疫情防控的“神經末梢”,爭取用最小的精力換取最大的安全。在充分防疫措施的保障下,有針對性地推動復工復產、擴大產能、挖掘潛能,推動百姓生活回歸常態,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向前。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出現散發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風險依然不小,科學務實有效做好應急準備十分必要。不少醫療專家直言:“新型冠狀病毒太狡猾!”面對輸入性疫情防控、局部地區集中暴發防控及秋冬季防控等不同場景,需從培訓醫護人員、儲備應急物資藥品、安排具備傳染病救治標準的醫院和床位等方面精準做好準備。把困難估計得更多一些,把問題想得更嚴重一些,寧可“十防九空”,備而不用,也絕不打無準備之仗,是疫情災難不再重演的必備措施。
精準施策源于精準認識。深刻認識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及病毒傳播規律,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及挑戰,一方面避免反應遲鈍、見怪不怪的“麻痹癥”,一方面力戒反應過度、雞鴨斷糧的“過敏癥”,既“治已病”又“治未病”,我們就能匯聚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