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囊謙——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尚杰 萬瑪加

  6月29日,在青海省囊謙縣吉曲鄉,改多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舉行了首次分紅儀式。64歲的索南江才老人看到存折上多出的1.7萬多元,笑得合不攏嘴。

  要知道,一年多前,村社干部動員他加入合作社時,這位老人可是一蹦三尺高:“那不是又回到‘吃大鍋飯’的老路上了嗎?”最后,在兒子的勸說下,索南江才勉強答應拿出30頭牦牛入股試一試。一年時間過去了,不僅他領到了分紅,從放牧中解脫出來的兒子專心搞運輸,日子更紅火了。

  當天,這家合作社的總分紅額達到74.26萬元。其中,牦牛養殖分紅60.39萬元,涉及157戶;青稞種植分紅13.87萬元,涉及133戶。整個村莊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村民說比過年還高興。

  改多村位于囊謙縣南部,距離縣城150公里,交通不便,又沒有能夠采挖蟲草的草山,一直是全縣的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幫扶單位——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先后投入近700萬元,幫助村里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改多村在2018年順利脫貧摘帽。

  脫貧后如何帶領群眾致富,駐村第一書記東林、村主任昂勞在合作社上“動起了腦筋”。村里在2016年7月就成立了合作社,但一直“有名無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兩人在縣農牧局、鄉鎮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對四個村社逐一進行思想動員,最后集合全村群眾討論,終于在2018年11月完成了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村民們以勞力、牲畜、草山、耕地入股,實現了“全村入社”。村里的3000多頭牲畜,入股合作社的有1127頭,數量接近三分之一。

  有了良好的開端,合作社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先后建起了廠房和儲存房,購置了冷藏車、收割機、拖拉機。在縣農牧局的牽線搭橋下,合作社與青海省的牦牛龍頭企業積極對接,2019年出欄232頭,創下了歷史紀錄;東林又為合作社建起了青稞炒面的生產車間,提高了種植青稞的附加值。

  現場見證了分紅過程,并與村民進行交談后,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獸醫局局長馬睿麟興奮地說:“在不改變牲畜、草山、耕地所有權的前提下,改多村的合作社通過股份制改造,實現了從農戶分散經營到村集體集中統一經營的轉變,他們瞄準牦牛養殖和青稞種植兩大產業,積極對接市場,很快就見到了經濟效益,證明這條道路在農牧區能夠走通。”

  拿到分紅的村民在喜悅之余,也有了新的打算。27歲的索南扎西以8頭牛入股,分紅了5713元。他打算來年將家里的70多頭牛都加入合作社,自己專心搞運輸,再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不少農牧民將玉樹農商銀行囊謙支行行長扎西普措團團圍住,咨詢能否貸款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牛加入合作社中。

  “眼下,像改多村這樣的專業合作社在全縣‘遍地開花’,它們在對接市場中改變著村民們的思想觀念,在規模生產中解放了青年勞動力。我們下一步將在完善內部機制、開拓市場、培育青年人才上下功夫,更大發揮合作社在培育產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囊謙縣副縣長永江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