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媒的話,多了些好聽的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之間從經貿到疫情的各種紛爭占據了外媒相關報道的絕大部分篇幅?傮w來看,關注積極面的不太多。
但是最近幾天,情況似乎在悄悄變化——多家境外主流媒體筆下,中國的形象、地位、重要性,都得到了與此前不太一樣的呈現。
華爾街日報15日的報道從標題到正文,對中國在中美經貿關系乃至全球貿易形勢中的作用給出了罕見的積極評價——這篇以《中國是美國晦暗全球貿易形勢中的亮點》為標題的報道稱:“在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全球貿易的背景下,中國重新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這對美國農戶和其他出口商而言是少有的亮點。”
“中美擴大貿易能夠促進全球產業鏈恢復,進一步提振疫情下的世界經濟,為各國恢復生產提供有利影響!
“根據世界銀行最近的一項預測,中國是今年唯一可能實現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
報道還引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的話說:“中國看起來可能會在2020年乃至2021年成為全球GDP增長的最大引擎。我們當然希望美國公司能從中受益!
紐約時報15日的報道則列舉出多個與中國經濟緊密聯系的例子:澳大利亞龍蝦產業雖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實現市場多元化,但結果并不如人意,現在正為重回中國市場進行補貼;日本馬桶制造商東陶表示盡管公司在泰國和越南也有工廠,但沒有試圖轉移生產線,而是靠庫存渠道;日本口罩制造商愛麗思雖然正在利用政府資助在日本開設新工廠生產線適應其國內市場需求,但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市場非常重要,公司也沒有停止在中國生產的計劃;德國照明設備企業歐司朗則表示雖然對中國市場期望降低,但是目前沒有減少在華業務的計劃。高盛駐東京的首席日本股票策略師凱西·松井則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來說都至關重要,當經濟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即使是那些反對中國的人也感到,他們需要中國經濟來維持繁榮。
文章甚至給出這樣了這樣一句總結:“中國的經濟實力仍是避免全球持續衰退的最后希望,企業也在努力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和風險!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4日刊登題為《美企:來了,就是為了留下》一文,文章指出:貿易戰、新冠疫情、特朗普“徹底切斷美中關系”的威脅迄今為止都無法阻止美國企業繼續寄希望于中國市場的增長。中國美國商會在疫情高峰期之后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受訪美企不愿意撤離中國市場。
彭博社15日發文稱,由于企業對(中美)這兩個巨大的市場懷有長久的野心,“脫鉤”將很難做到。
CNBC在12日的報道《美國施壓或加速大中國區市場增長》中則指出:美國施壓中國企業從美國退市將加速中國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的增長,因為投資者仍有意愿追尋中國市場的長期機遇。文章還引用美國金瑞基金首席投資主管布蘭登·艾赫恩的話說:不讓投資者投資增長迅速的公司是“一個嚴重錯誤”,將對美國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二、變化從何而來?
如果說外媒的口徑和調門有所變化,究竟是什么推動了這些變化產生?或許,答案就在近期一些看似不太相關的事實背后,不妨來挨個捋一捋。
一是從外交關系層面看,多家外媒報道稱,中美或正在籌劃于近期舉行高級別外交會晤。在15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回答相關提問時表示:“中美外交渠道保持著溝通。如果有進一步消息,我們將及時發布。”
雖然表態中沒有明確回應,但是至少未否認會晤的可能性。此外,人民日報14日還發表了一篇題為《人民友好不可阻擋》的“鐘聲”文章——對于嗅覺靈敏的外媒來說,這當中蘊含的信息量已經夠大了。
二是從技術合作領域看,美國商務部15日宣布新規,修改了對美國企業與華為展開生意往來的禁令,允許美企與華為就5G標準制定進行合作。華為則在16日晚發表聲明回應稱,“華為的態度是一貫的”。
當然,正如一些專業人士指出的,美國此舉并非為華為松綁,而是擔心“會不慎將美國公司從技術標準對話中排擠出去、使它們處于戰略劣勢”,但是至少有一點已經不證自明:全球技術領域早已深度融合,非理性的“硬脫鉤”對誰都絕非易事。哪怕不樂意,也拗不過“合則兩利”這個現實。
三是從資本市場反應看,美國不斷收緊對中概股的限制,打這個算盤的,顯然是華盛頓而非華爾街,前文的CNBC報道很有可能也是有感于此:繼阿里巴巴之后,6月2日,網易港股上市,認購行情火爆,通過全球發售募集資金凈額約為209億港元;而緊隨其后將于6月18日(京東購物節)港股上市的京東,則以300.58億港元的募得資金,超越網易成為今年港股IPO“吸金王”。此外,還有多家中概股赴港上市的消息不斷傳出。
中概股吸金能力旺盛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堅實的基本盤托住的信心、是伴隨著監管機制改善越來越成熟的中國市場、是不斷開放的中國國內金融業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華爾街信奉的,一向是“Money talks”,也正因為如此,布蘭登·艾赫恩們才會說:不讓投資者投資增長迅速的公司是“一個嚴重錯誤”。
一向倚重資本市場的華盛頓,又怎么會無視華爾街的聲音?
四是從民間往來情況看,雖然中美關系下滑不可避免催生出一些民間對立情緒,但是中美交往不僅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還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美國交通運輸部15日宣布,中美將允許雙方每周各運營四趟客運航班,是本月早些時候規定上限的兩倍。
對此,路透社評論說“中美在疫情期間因旅行限制措施而陷入的僵局有所緩和”;華爾街日報表示,“美國宣布的這一變化進一步表明,中美正在緩和圍繞航班服務的對峙”;華盛頓郵報則稱“情況取得了積極進展”。
多明顯!每次中美對峙局面出現轉圜,大家都會松一口氣。人心向背,可見一斑。
三、我們要有信心
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經濟運行延續復蘇態勢。對此,多位海外專家和商界人士的共識是:“盡管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挑戰,但中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將持續穩定恢復。”
而對各國的企業來說,中國穩定的政策環境、強有力的供應鏈、有彈性的發展空間、廣闊的中國市場,毫無疑問都會大大加重中國在他們心中的砝碼。
2020年不平靜也不容易,但是只要信心不丟、努力不減,我們總會為自己贏得更多肯定。
。ㄔ}為《外媒的口風悄悄地又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