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藏語意為“母牦牛群”。滾滾怒江水,從縣城邊奔騰而過。6月的天,時晴時雨,但位于怒江畔的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無論晴天還是雨天,都是那么嶄新鮮亮,不染一絲塵土。

  “十三五”時期,比如縣計劃在城東、城西、南岸、布曲河4個搬遷點安置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627戶2618人,其中,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安置269戶995人。

  一走進搬遷點,記者就被挖掘機的轟鳴聲所吸引,原來搬遷點正在進行二期工程綠化帶建設。寬闊的道路、嶄新的樓房、太陽能路燈、地下停車場,令記者感嘆搬遷點的現代化標準化,感慨牧民過上城里人的好生活。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從比如大山溝里搬出來的牧民,在黨和政府的幫助引導下,走上了一條他們祖輩沒有走過的路,他們積極轉變思想、奮發圖強,在怒江邊的土地上,用汗水書寫新時代羌塘牧民的幸福生活。

  搬得出:搬出山溝拔窮根

  50歲的曲措家有4口人,丈夫普布頓珠挖蟲草去了,只有她和兩個女兒在家。大女兒巴桑卓瑪今年14歲了,但看上去個頭矮小,只有八九歲的樣子,在縣二小讀六年級,聽媽媽曲措說,她有病在身;小女兒玉珍今年才2歲,在一旁玩耍。

  “我們家是2017年8月從夏曲鎮9村搬過來的,9村海拔高,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加上沒有草場、牲畜,經濟收入只有每年挖蟲草的2萬元。”說起以前家中的貧困,曲措的眼淚就止不住下來了。

  因病致貧是曲措家貧困的主要原因。曲措患有膽結石,大女兒又有病,除掉合作醫療報銷外,看病就花了4萬多元。

  9村貧瘠的土地,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窮則思變,當地黨委、政府積極動員9村牧民搬到縣城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挨家挨戶做工作。

  剛開始,曲措非常不愿意離開生她養她的這方土地,她對丈夫普布頓珠說:“這里雖窮,但我不想離開,這里是我的家。”

  普布頓珠就勸她說:“新家比這兒好多了!這里太窮了,我們祖祖輩輩都這樣窮,你想讓我們的孩子也繼續窮下去嗎?”

  在丈夫的勸說下,曲措終于同意搬家。2017年8月,他們家和其他搬遷戶一起,搬到了現在86平米的南岸新區新家。

  現在,曲措在新區當環衛工人,一個月3500元工資,一年有4.2萬元收入;丈夫普布頓珠在縣城一家單位做清潔工,一個月2600元(挖蟲草的兩個月沒有收入),一年有2.6萬元收入;再加上草場補貼、殘疾人補助、合作社分紅、蟲草收入等,一年家中收入在10萬元左右。

  “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搬出窮山溝,我們才真的富起來了。”曲措笑著對記者說。

  穩得住:建設好我們的新家

  巴登擁措家是從白嘎鄉雅安朵村搬到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的,她的丈夫布達也出去挖蟲草了,家中只有她和5歲的女兒,還有一個兒子在縣中學讀初三。

  巴登擁措是四川甘孜人,對于在雅安朵的家,她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因為她和丈夫常年在那曲打工,收入大部分用于家庭生活開支和付房租了,一年下來,只有大約2萬多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2017年8月,他們家搬到了現在的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也是86平米,二室一廳、一廚一衛,寬敞明亮,干凈衛生。客廳里還生著牛糞爐子,屋子里暖烘烘的。

  “我們終于結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終于有了自己的新家!”巴登擁措笑著對記者說,她非常喜歡現在的新家,這里水、電、氣,什么都有,生活非常方便。她在家帶孩子,丈夫在外跑運輸,一年有6萬余元收入,加上蟲草等其他收入,一年家中收入能有8萬余元,日子越過越好了。

  “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所在地是比如鎮巴貢村,住宅面積21406.53平方米,投資6552.41萬元。”比如鎮扶貧專干赤列頓珠告訴記者,為了讓搬遷戶穩得住,他們按照“規模適宜、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原則,不僅根據各家各戶人口等實際,設計了70-86平米6種不同戶型的房屋,建設有文化室、圖書館、醫務室、活動中心、會議室等配套設施,而且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設了地下停車場、草坪、廁所等公共設施,方便了居民生活休閑,創造了良好的宜居環境。

  “這輩子我就想住在這里,哪兒也不去了。”巴登擁措笑瞇瞇地說。

  能致富: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從2019年3月擔任搬遷點黨支部書記的那一天起,加錯就一心想讓搬遷戶像城里人一樣過上幸福美滿的好生活。

  加錯是2017年8月,從羊秀鄉奇達村搬過來的。以前,家中有1000畝草場、一畝農田,沒有牲畜,每年只有3萬元收入,主要是蟲草收入。現在,妻子在南岸新區做環衛工人,一個月3500元工資,一年有4.2萬元收入。

  由于干事積極主動,熱心為大家服務,他于2019年3月被搬遷戶一致推舉為搬遷點黨支部書記。

  “雖然當支部書記沒有工資,但我知道,黨給了我們好政策,沒有黨就沒有我們貧困戶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雖然沒有工資,我也要帶頭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把我們的新家建設好,對得起大家對我的信任。”加錯說。

  為了搞好管理,加錯配合上級部門把南岸新區搬遷點劃分為12個聯戶單位,由群眾民主推薦12名聯戶長,幫助群眾排解矛盾糾紛等;對群眾進行“四講四愛”、感黨恩、愛國主義教育等,引導群眾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配合派出所、警務站、鎮綜合辦、扶貧辦等部門做好治安、安全隱患排查工作,解決好群眾實際困難;每周五組織打掃衛生一次,保持搬遷點清潔衛生。

  穩得住,還要能致富。為了增加群眾收入,比如縣扶貧辦等部門積極開展駕駛、服務業、廚師、種植技術、縫紉等技能培訓,努力拓寬牧民就業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目前,比如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共安排就業崗位581名,就業年增收約1385.4萬元,人均增收2.47萬元,產業扶貧效果明顯。比如縣扶貧辦主任唐九傳介紹說,“南岸新區有易地扶貧搬遷配套項目8個,其中,民俗手工藝產業園就解決了210人就業,每人每月工資2500—3000元;搬遷點還建了42間臨街商品房,可開設超市、甜茶館、商店等,貧困戶經營會減免房租。”

  “因為離家近,我也準備到附近的縣法院當保安,月工資2000多元,家中一年下來收入就有9萬余元。這樣,我既能當好扶貧搬遷點的黨支部書記,也有了自己的工資收入,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加錯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