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背景下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全面摸清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底數的一次重大國情調查,因此意義非常重大。
《公報》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公布了全國各類污染源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數據顯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河北五省污染源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2.94%。二是公布了各類污染物產生、排放與處理情況。化學需氧量等達到多少,哪個地域的排放量、排放強度最大,全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及地域分布怎樣,都有了答案。三是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的數字化和可視化提供了支持。
作為污染防治的基礎性工作,污染源普查意義重大。所謂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弄清污染的各項真實數據,是環保部門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和能力的抓手。據報道,去年12月,四川德陽一國控斷面水質出現異常,當地環保部門通過調取此次污普數據,很快鎖定了污染源,及時采取了相關措施。這就是普查數據指導實踐的一個生動案例。
摸清底數,才能心中有數。有了全面翔實的普查數據作支撐,污染防治更有的放矢,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利于把防治成效最大化、污染風險最小化,最終實現環境治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同時,污染源數據的披露,可以讓公眾了解我國污染治理的真實情況,看到面臨的困難和短板,喚起全社會的責任感和環保意識,自覺參與到環境治理中來。
發布會也曬出了一份十年環保治理“成績單”:2017年啟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以來,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72%、46%和34%;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脫硫、除塵等設施數量分別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都是數倍于十年前污染治理設施的數量;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增加了5.4倍,處理能力增加了1.7倍;生活垃圾處置廠的數量十年間增加了86%……
這一組組數字背后的動態變化,讓我們看到了近年來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和成果,更堅定了我們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
污染源普查,是根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中“全國污染源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要求建立的制度。實踐也證明,這種重數據、講科學的防治方法,讓治污更精準,更有利于破解污染防止的痛點難點。為了守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這項制度需要繼續貫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