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非遺傳承保護正由數量型傳承保護向質量型活化利用轉變,非遺科學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非遺,用起來才能活起來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在當代如何傳承保護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近年來,以浙江為代表的一些地方,推動非遺由數量型傳承保護向質量型活化利用轉變,正在構建起非遺保護的新格局。
牽手現代設計,讓產品有里有面
京杭大運河拱墅段是大運河杭州段運河古跡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在這里,都市元素、歷史古城與運河文化交相輝映。2019年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批復支持設立的傳統工藝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正式掛牌。成立以來,拱墅站打造傳統工藝的“城市會客廳”,積極探索城市非遺保護的模式與路徑。
2020年初,拱墅站聯合當地的老字號打造國潮線下體驗店,在杭州商業中心街區中植入非遺文化。“許多市民游客在現場體驗傳統的木版年畫拓印技藝,僅元旦一個晚上便印了千張有余,很多市民體驗之后意猶未盡,又購買了木刻體驗包,準備深度體驗這一悠久技藝的樂趣。”拱墅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推動傳統工藝轉型升級,拱墅站還大力培育和孵化融入當代生活的非遺產品,比如,對遂昌的傳統食品進行改造和重新包裝,與陜西華縣皮影戲合作,將皮影元素融入月餅制作,聯合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開發出融入非遺元素的餐具、茶器、酒器、香器、燈具。據統計,僅2019年,拱墅站就開發出20多項非遺產品,為約2000位貧困百姓帶來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說:“非遺不應是靜止的,必須融入現代生活,否則就無法接續傳承。”
豐富的節慶習俗為非遺融入當下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點。“送大暑船”是臺州市椒江區重要的節慶習俗。椒江區葭沚漁村引導民間機構成立“送大暑船”保護中心,使“送大暑船”逐步從以傳統村落為單位組織的地方性民俗活動,轉型為面向新型城鎮社區、整合社區居民作為傳承主體的傳統節慶活動。
“‘送大暑船’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態呈現,寄托了村民祈求漁業生產豐稔、國泰民安的正能量。活動由當地民眾按照慣例自發組織開展,是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真實體現,不僅讓非遺民俗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還深化了親朋關系、鄰里關系、社會關系,有助于社區關系的和諧融洽。”椒江區文廣旅體局負責人說。
溫州龍灣首屆民俗文化節上,一對祖孫在觀賞傳統婚俗模型。陳賢寶攝/光明圖片
賦能全域旅游,在玩中實現文化傳承
溫州市平陽縣鳴山村始建于東晉年間,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落。民俗文化是鳴山村的招牌。2017年,鳴山村開辦第一家非遺體驗基地——鳴山陶院。陶院的創始人鄭巨雙是平陽近現代陶瓷開創者陳少文的第六代傳人。
走進鳴山陶院,作坊、畫室、展廳一應俱全,前來體驗手工制陶、手工繪瓷、繪制蛋畫活動的游客絡繹不絕。鄭巨雙介紹,鳴山陶院除了憑借手工制品獲得盈利外,還以點帶面,帶動了整個村子瓷土、包裝、運輸、餐飲、休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創業創新非遺產業帶。
寧波市寧海縣依托泥金彩漆國家級非遺、清刀木雕浙江省級非遺、箍桶寧波市級非遺,打造了一個非遺文化產業園。寧波泥金彩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寧海東方藝術博物館館長黃才良在產業園內建了一個1200平方米的民宿,名為“嵐月山房”,專門為前來產業園參加活動和研學的團隊提供住宿接待服務,還推出非遺研學實踐課程和體驗班。游客不僅能夠在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中休憩,還可以體驗和學習泥金彩漆、清刀木雕、傳統女紅等非遺技藝的魅力。“研學游、文化游等,為提高民宿的入住率打下堅實基礎。通過特色非遺體驗項目的加持,‘嵐月山房’民宿也成為寧海全域旅游的新名片。”黃才良說。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要獲得年輕的消費者,必須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設計非遺產品。讓非遺成為旅游的內容或者說為旅游加入非遺元素,不僅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讓非遺在旅游中得到了活態傳承。
非遺就像散落在城市鄉村、田野巷陌的一顆顆耀眼明珠,融入現代生活,綻放文蘊芬芳。“隨著越來越多的非遺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我們的非遺保護工作正在逐步由數量型傳承保護向質量型活化利用轉變,加速構建非遺科學保護新格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葉菁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