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印江木黃食用菌園區里,農民在攤曬黑木耳。 左禹華攝(中經視覺)

  當前,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成為許多已脫貧地區未來的工作重點。貴州印江自實現脫貧摘帽以來,不斷結合實際探索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防貧預警監測機制、創新推進“電商驛站+”模式,構筑政策保障、社會扶助、保險救助等防貧“三張網”,鞏固了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

  “七溝八梁九面坡,山高溝深彎又多,土地少來石頭多,不到過年敲鍋鍋……”這首流傳于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山歌,透露出當地人民昔日的辛酸與無奈。

  2019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告印江縣實現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如今,該縣20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5716戶100419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成為印江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種茶采菇”穩定增收

  今年春茶開采以來,在印江纏溪鎮湄坨村的茶園里,每天都有上百人在茶園里采摘茶青。“每天采茶都有200多元收入,如果采摘一個月,算起來能有6000元。”茶農呂茂園樂呵呵地算起了務工收入賬。

  目前,生態茶葉成為印江群眾的“綠色銀行”,今年21.74萬畝投產茶園預計茶葉產量近2萬噸,產值20億元左右,帶動全縣1.7萬名農民增收。

  走進印江縣木黃鎮鳳儀村,一座現代化食用菌園區映入眼簾。智能大棚里,一串串吊袋栽培的菌棒上長滿黑木耳。基地負責人介紹,大棚吊袋栽培黑木耳打破傳統的黑木耳栽培方式,不僅節約資源、提升品質,而且效益提高3倍到5倍。

  為打破傳統種植方式,印江堅持科技興菌、綠色發展,成功引進深圳勁嘉集團,建成106個智能化大棚。

  目前,園區引進大批科研人才和設備,建立了貴州省梵天菌業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菇農”模式,實施“千戶萬菇”工程,培養專業菇農300余戶,帶動周邊1000余人就業,與500余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菇農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梵天凈土出佳品,梵凈仙菇走蘇杭。”印江通過東西部扶貧幫扶協作和對口幫扶,強化產銷對接,“梵凈蘑菇”遠銷蘇州、杭州等東部城市。2019年,印江種植食用菌1.58億棒,實現產量5.62萬噸,產值9.05億元,累計帶動農戶8500余戶3.5萬人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

  印江縣委書記田艷說,截至目前,印江縣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思路,圍繞茶葉、食用菌2個主導產業和精品水果、生態畜牧、中藥材等N個特色產業規劃,全力推進13個500畝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累計發展生態茶園27.57萬畝,規模化種植食用菌4.8億棒、精品水果13.05萬畝、中藥材8.2萬畝,引進勁嘉集團、同發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93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80個,帶動7526戶2.86萬名貧困人口增收。

  電商驛站打通銷路

  長期以來,農產品信息不暢,銷售渠道單一,導致印江大量農產品“藏在深閨人未識”。

  積極擁抱互聯網,讓農特產品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銷往全國各地。2019年以來,印江以實施“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契機,在17個鄉鎮(街道)365個行政村規劃建設160個電商驛站,通過“電商驛站+專業合作社”“電商驛站+貧困戶”,把電商驛站與“一村一品”網貨基地、村級集體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相結合,量身打造“梵凈云商”平臺。

  讓新鮮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快、賣得好,物流是保障。印江緊扣提速降費,創新構建農村電商驛站物流配送體系,開通電商驛站“直通車”,全縣規劃8條閉合型快遞物流配送路線,成立農村淘寶運營中心,培育電商企業32家,網商網店212家。

  同時,以“梵凈云商”平臺產品分揀中心為集散區域,引導“四通一達”、順豐快遞等快遞企業向該區域集聚,形成新的快遞物流園。“通過將各快遞企業分散經營變為現在的集中經營,提高快遞企業配送時效和經營效益,降低農村電商驛站運營成本,有力助推農村電商持續發展。”印江“梵凈云商”創辦人熊波說。

  目前,印江累計實現電商交易額13.5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1.9億元,帶動就業6200余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2500余人。

  制度保障防止返貧

  楊某是印江縣中興街道大田村村民,因突發腦溢血花去醫療費用約22.41萬元,合作醫療報銷后,自費2萬多元。剛剛脫貧的一家人又陷入困境,存在返貧風險。2019年春,在脫貧干部幫扶下,她申請了縣里的“頂梁柱”公益保險項目,報銷了1.1萬余元,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

  自2018年中國扶貧基金會“頂梁柱”公益保險項目在印江落地以來,受益群眾264人,理賠資金68.77萬元,受益最多的群眾報銷了2.87萬元。

  印江堅持“未貧先助、未貧先防”思路,全方位構筑起因病、因災等致貧、返貧的防線,探索形成了穩定長效的防貧預警監測機制,脫貧攻堅工作實現從“治貧”到“防貧”的轉向和提升。

  “政策‘保障網’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實施這類保障后仍然處于困境,我們就按照防貧預警機制實施第二道社會救助。”印江縣扶貧辦副主任田陶介紹,為了解決資金問題,2019年印江縣通過動員全縣1萬余名干部利用“10·17”扶貧日“一日捐”籌集資金260余萬元,投入200萬元啟動實施了防貧保險項目,對相關政策保障和社會公益扶持后,仍無法達到現行扶貧標準的對象,及時啟動防貧保險救助項目。

  據了解,2019年印江縣發放社會保障兜底資金1.37億元,兌現“三重醫療”救助資金1.34億元,兌現各項教育資助金9735.56萬元、惠及學生12.3萬人次,“頂梁柱”健康扶貧項目共賠付263人68.43萬元,“寶護計劃”公益項目共救助受益群眾33人資金165萬元,防貧保險救助項目救助34戶資金48.54萬元。

  “通過防貧‘三張網’,全方位構筑起因病、因災等致貧、返貧的防線,探索形成了穩定長效的防貧預警監測機制。”印江縣委常委、縣扶貧辦主任冉飛鴻介紹,該縣將繼續加強對“脫貧不穩定的貧困人口”和“建檔立卡之外的邊緣人口”的摸底監測、動態預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