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各地紛紛下調疫情應急響應級別。作為首都,北京疫情防控形勢也持續向好、可控可預期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然而,北京一級響應機制并沒有進行調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要求,要繼續加強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

  廣大市民嚴格遵守規定,為疫情防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一些人也有疑問,在全國大面積疫情已基本阻斷,取得階段性成果之時,北京是否還有必要這么嚴格防控?有關專家學者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四大理由支持北京繼續采取嚴防嚴控措施。

  新冠病毒規律還未被掌握

  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具有傳染快、多變異等特點。“關鍵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掌握它的規律。包括病毒從哪里來?病毒是怎么傳播的?可以用哪些辦法來進行治療?不斷出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傳染性有多強?這些問題還沒有完全探究清楚。因此寧可十防九空,也絕不能冒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江宇說。

  以北京為例,4月14日境外輸入病例的留學生是在解除隔離觀察兩天后確診,直接導致另外3位家庭成員感染,這表明新冠病毒非常狡猾,還存在許多未知的變數。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所呼吁:“別以為已經勝利了,大家只是對新冠缺乏想象力。”

  “因此北京的疫情防控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嚴防死守、精準管控非常必要。”江宇稱。

  常態化疫情防控是新課題

  北京大量企業、工程的復工復產,以及馬上要面臨的初、高中學生的復學復課,全國在北京的人口流動會形成新的高峰,內防反彈的壓力凸顯。關鍵是有一部分公眾風險意識開始有所降低。

  “在社會生活加快恢復常態之時,探索和解決常態化疫情防控這個新課題,還需要時間,需要繼續維持目前的防護措施一段時間。”江宇說,這個緊急狀態下,切忌心理上的放松。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檢查中也明確強調,“沒有病例不等于沒有疫情,防控工作決不能松勁,不能有絲毫松懈,要完善社區防控常態化機制,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補齊短板、堵塞漏洞,嚴防疫情反彈”。

  如何尋找良好的防疫模式?北京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目前,北京各社區依然執行2月9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即要求居住小區(村)實行封閉式管理。4月16日,北京市進一步明確,快遞、外賣、鮮奶配送等人員持出入證件、健康寶“綠碼”且體溫正常,可允許其進入小區,實施“無接觸”配送。同時,北京將有序放開裝修、房屋中介、家政人員等進小區。

  國際化大都市外防輸入壓力大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國家疫情快速上升,未來風險的走向還不可預測。作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對外交流合作多,各類外資企業占比很高,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外防輸入的壓力還很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嚴查嚴防很有必要。北京對所有入境、抵京的人員都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在全市增設46個核酸檢測點等舉措,精準有效。

  有學者也表示:現在從全球的情況看,應該說在第一階段的疫情防控中,中國取得了有力的進展。這是我國能夠處于主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為世界各國抗擊疫情提供了“中國方案”。現在我們繼續加強防控,維持在一個低風險狀況,不僅對中國是必要的,而且對提振全世界的抗疫信心也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首都疫情關系全國大局

  作為首都,北京是全國政治、對外交流、科技和文化的中心,其疫情防控的情況關系到全國的大局,一旦出現風險,不只影響北京本地,也會影響全國的方方面面。因為這個特殊性,北京的防控一刻不能放松。

  大家都明白,我國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階段性成果,是付出了兩個多月社會經濟比較大面積停擺的代價。在掌控病毒的良好方法還沒找到時,加倍珍惜、嚴格堅守尤為必要。

  江宇提醒,如果再暴發二次疫情,它打擊的就是信心了,這個很重要。防控嚴格、出門不方便,這個是可控的,但信心被打擊了,就難控了。

  所以,對新冠肺炎疫情,千萬不能低估。只有聯防聯控,扎牢織密防控網絡,加快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加上社會管控的有力手段,咬緊牙關、眾志成城,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不聚集、不扎堆、戴口罩、勤洗手、少流動,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最終才能回歸到正常的軌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