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

  “常態化”,中國的疫情防控迎來一個新階段。

  “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绷暯娇倳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特別強調,認清當前形勢,做好較長時間應對疫情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常態化意味著持久戰,防控需要新思維。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推出地鐵縮短發車間隔、社區24小時專人值守等“超常措施”,用“特事特辦”的思路,在疫情防控的“緊”和復工復產的“松”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為戰“疫”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超常措施”終將面臨“天花板”,必須盡快轉變舊思路、研究新對策。要想守住前一段疫情防控的成果、擴大向好勢頭,必須提前籌謀、應勢而動,以“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功夫,把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張答卷做好。

  常態化防控要有系統思維。近一段時間,我們常?吹揭恍┐蟪鞘械罔F縮短發車間隔,以突破設計能力的努力來應對人流增長壓力,卻很少看到“錯峰上下班”真正落實為城市潮汐人流帶來“結構性”改變。我們常?吹揭恍半p城生活”人士為了配合“返回即隔離”措施與家人長期天各一方,卻很少看到城市群內部推動健康碼互認為群眾流動帶來便利。我們常?吹缴鐓^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堅守陣地,卻很少看到突破部門、行業間隔的輪替和支援;我們常?吹綄W生開學遙遙無期、居家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卻很少看到企業單位出臺措施幫扶雙職工落實居家辦公看護。疫情之下,城市治理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摒棄“哪疼醫哪”“缺啥補啥”的簡單思路,跳出一時一地、一部門一行業的視野局限,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用系統方法謀全局。

  常態化防控要破痛點、解難題。受疫情影響,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商戶受到較大沖擊,甚至出現“復工復產即破產倒閉”的情況。上海市團市委面向青年創業者推出30億元優惠利率貸款,解決了資金的燃眉之急。疫情有危也有機,重慶市商務委與阿里巴巴推出“春雷計劃”,幫助企業挖掘數字化轉型的機會。百姓生活哪里不便,政策的勁就該往哪里使;企業難在什么地方,政府幫扶的手就應該往哪里伸。叫好又叫座的戰“疫”措施一定是從群眾中來、從“缺口”處來的有效措施,是聚焦難點、化解痛點的“走心”之舉,展現的是全局與局部相配套、當前與未來相協調、整體與重點相統一的“組合拳”。

  常態化防控要用好科技手段,實施精準防控。在杭州城市大腦指揮中心,AI計算每兩分鐘完成一次全區域掃描。城市大腦的健康碼系統,精準研判不同區域的疫情風險,實現分區復產復工。中央企業電商聯盟搭建全國企業復工復產供需對接云平臺,面向中小企業發布供需信息。數字健康平臺微醫在杭州上線“全球戰疫平臺”,集結國內三甲醫院的醫生為世界服務……新興科技的發展,為戰“疫”提升效率、節約人力提供了更多可能。向數據要“畫像”,就能準確找出防疫風險、產業需求;向計算要“方案”,就能更快找到最佳路徑、最優辦法。利用科技力量實施精準防控,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就能更有力地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

  實現常態化防控還需要全社會放下“非常心態”。一段時間以來,“老母親”與在家學習的“熊孩子”相看兩生厭,最大的希望就是學校早點開學。人們被困家中不能外出聚會,就盼著疫情的“非常態”早點結束。在疫情常態化的現實中,這種心態必須轉變。其實,凡事都有兩面。接納孩子在家上學的事實,珍惜在家吃飯、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讓一切自然發生,在新常態中開啟新生活,未嘗不能發現世界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