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在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復工復產的效率,既是加快恢復經濟社會常態化運行的客觀要求,也關乎到全國發展大局。各地多措并舉,通“堵點”、補“斷點”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全面激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活力。

截止到3月底,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為98.6 %,中小企業復工率也已達到76.8%。目前,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已經有序轉動起來,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救助政策精準落地,政策跑在受困企業前面,讓復工復產保持“滿血狀態”,我們才能把受疫情影響的損失補回來。

落實惠企政策為企業持續“輸血”。為幫助企業減少損失,渡過難關,各地、各部門出臺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江蘇落實惠企金融支持政策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融資困難,確保全年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超過2000億元;為解決中小微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廣東珠海高新區為中小企業和銀行搭建交流平臺,縮減審批流程,1至3月為當地中小企業發放貸款154筆4.65億元;鐵路讓利“3.8億”,為企業復工復產“雪中送炭”。惠企政策是企業開工復工的“供血站”,除了精準“滴灌”,還要持續“輸血”,讓企業渡過難關,迎來發展的春天。

上下兩頭貫通讓企業不斷“造血”。復工復產不能只盯著局部,更需全面考量,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從工人復崗到物流通暢,從物資保障到材料充足,復工復產“鏈”上哪個環節都不能少。堅持上下游貫通,實現各環節配合,做到產業鏈協同,才能形成復工復產的整體效應。比如,有些企業已經開工,但下游“堵”,產品銷不出去;再如,有些企業的產品需求量大,但上游堵,原材料進不來。“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吻合是檢驗復工復產成色的一個重要標準。只有把企業生產的兩端都打通了,推動全產業鏈“應復盡復,貫通復產”,才能開啟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

做精做細服務助企業快速“回血”。復工復產的需求在哪里,資源優先配置就到哪里。鐵路部門對春耕物資嚴格執行優先受理、優先配空、優先裝車、優先掛運、優先卸車“五優先”原則,把運能向春耕物資傾斜,保證春耕物資運輸暢通無阻;福州實施“一企一議”機制,及時研究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做精做細服務企業和重大項目工作。服務流程再細化,確保專門部門、專人對接;問題困難再分類,促進解決效率不斷提升;領導干部再“下沉”,保障問題解決不留后患……各地精準服務企業,助力企業快速“回血”,實現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承擔著全球主要商品生產的中間環節。在疫情防控由“內防擴散、外防輸出”轉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情況下,中國復工復產保持“滿血狀態”,有利于為全球生產“停擺”后的恢復做好提前準備,也為國際社會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陳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