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道光

  ——記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呼吸危重癥專家宋立強

  ■解放軍報記者高立英

  中國軍網記者高輝 通訊員王煜

  宋立強查看患者胸部CT(高輝 攝)

  近幾天,又一批重癥患者轉入火神山醫院ICU。忙碌了一天坐在班車上的宋立強,在腦海中把患者又梳理一遍才滿足地閉上眼睛打個盹。

  那是一個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地方,長方形的病房沒有窗戶,燈光24小時長明。一個多月以來,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和戰友們每天都在這里,為挽救每一位重癥、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而艱苦戰斗。

  3月15日下午1點半,脫下隔離衣,換上迷彩服,宋立強大步走出重癥醫學一科病房,穿過長長的白色走廊,一腳踏進春日暖陽。

  呼吸危重癥專家宋立強(高輝 攝)

  仰起頭,瞇著眼,看透藍的天上流云飛過,一股充實感從宋立強內心深處涌出的,將連續戰斗數小時的疲乏和緊張一掃而空。

  看著一個個生命在自己手中“重啟”,宋立強覺得這種滿足感無以倫比,“雖然非常累,也很緊張,但我從來不認為這是一件苦差事。”

  宋立強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一名隊員,也是軍醫大學一名教授,更是一名有著33年軍齡的軍醫。細細看完他在抗疫一線救人、授課、科研的一組照片,宋立強的女兒若有所思地說:“爸爸的身上,有那么一種說不出的品格。”

  這種“說不出”的品格,究竟是什么樣的氣質?

  宋立強用手機聯系患者家屬,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向家屬通告患者病情(高輝 攝)

  走近宋立強,記者發現,他是一個特別有愛的人,熱愛每一天的戰斗,關愛病房里的每一個患者,珍愛奮斗之后的每一點美好。“兵者、醫者、師者”恰如“品”字三足,在他身上鼎立起一個純粹的靈魂,匯聚成一道愛的光芒。

  3月10日,宋立強在駐地接受記者采訪。(高輝 攝)

  這是一名醫者救死扶傷的“天命”——

  3月10日凌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駐地,宋立強快速敲擊著鍵盤。《現有條件下救治過程的不足和思考》一文如涓涓細流從他腦中緩緩而出,不斷閃現在電腦屏幕上。

  出征武漢以來,他一邊爭分奪秒救治病患,一邊加班加點查閱資料、制定規范、討論病例、撰寫共識,不斷摸索總結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方案。

  這一天,是這位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的50歲生日。同為軍醫的妻子李妍發來祝福短信,宋立強有些動容:“五十知天命。救死扶傷就是我的天命。”

  在火神山醫院,宋立強常對患者說的一句話是:“加我微信,今后隨時可以找到我。”聽到這句話,許多原本焦慮的患者放心轉出了重癥監護室,離出院康復又近了一步。

  對患者進行“全病程管理”提供實時指導,其實是宋立強多年來的工作常態。下班之后,有病人來電咨詢求助,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答疑解惑。

  如此“公私不分”,妻子早已習慣,“宋立強的熱情和能量,幾乎都用在病人、學生和戰友身上了。有時出院的患者又遇到病情波動,一問就是半個小時放不下電話。可給我打電話說事情時,三五句說完就掛。或許,因為兩人都是醫生的緣故。”

  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病房。(高輝 攝)

  一踏進病房,宋立強就會回想起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味道——母親身上來蘇水消毒液的氣味,“聞著就讓人感到安心和踏實。”

  宋立強的母親曾是一名職工醫院的婦兒科醫生。因為家住單位家屬院,半夜,病人家屬敲門敲窗,母親急忙披衣起身就走;中午,有人登門求救,母親放下沒有吃完的飯碗,抽身便去;有時忙不過來,母親還會帶著年幼的宋立強去醫院值夜班。

  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宋立強走上了從醫之路,“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他心中是如此樸素而堅韌。

  宋立強為病人實施個體化治療。(高輝 攝)

  醫者有仁心,醫術是仁術。經過宋立強和團隊分工協作,精確診斷,精準施治,許多重癥和危重癥病人轉危為安。為了提高重癥患者的治療成功率,宋立強不斷跟蹤最新的臨床研究結果,采取個體化呼吸支持方式、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和全身精細管理。

  “把能救的病人都救過來,讓我們對家屬沒有遺憾!”宋立強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是一種深度的幸福感,它會由內而外,日益持久,不像淺表的快樂只會轉瞬即逝。”

  宋立強與醫務人員交流患者情況。(高輝 攝)

  這是一名師者教書育人的堅守——

  “同學們,網絡課程開始了!”2月20日晚上6點半,宋立強在駐地宿舍內,開始直播《內科臨床診治新進展》。

  屏幕那頭,遠在西安的空軍軍醫大學200多名學員滿懷期待——剛出病房又進“課堂”,一身迷彩服的宋教授聲音中多了幾分深沉,眼神也更加堅毅。

  這節課,宋立強不光收獲了學生們送上的1300多次點贊,也開創自己教學生涯中又一個“第一”:首次在“戰場一線”利用網絡直播平臺授課。

  接到授課任務后,白天在火神山重癥監護室奮戰的宋立強,連夜加班備課,準時開講。“這次身臨其境的實戰教學機會,太難得了!”

  對宋立強而言,臨床、科研和教學,缺一不可。學員們喜歡上宋教授的課,不光因為他是男教員中的“顏值擔當”,也不是因為他的課總能在啟發思維的同時激起歡聲笑語,更因為他身上獨特的堅強與堅守。

  去年夏天,本科學員們走進課堂,驚奇地發現左腿骨折的宋立強教授早已坐在教室等候多時。那一個半月時間里,宋立強打著石膏、坐著輪椅,用一貫生動幽默的講述和豐富詳實的前沿內容,贏得了學員們一次又一次掌聲。

  宋立強和醫務人員護送患者到放射科進行CT檢查。(高輝 攝)

  這是一名兵者永遠沖鋒的姿勢——

  “上呼吸機的9床脈搏氧維持不住了,趕快搶救!”3月15日早晨,宋立強剛進更衣室就接到了值班醫生的緊急呼叫。

  進入監護室后,他快速檢查呼吸機,推來氣管鏡儀,搬來心電圖機,查閱近期胸片…… “采取俯臥位!”在團隊共同的努力下,這位大面積腦梗合并重癥新冠肺炎的患者轉危為安,青紫的臉龐終于泛出紅暈。

  此刻,宋立強護目鏡里白色霧氣氤氳,化成涓涓細流,在鏡屏上勾畫出不規則的水跡。在這場汗流浹背的遭遇戰中,宋立強戰斗的一天拉開序幕。

  宋立強為患者吸痰。(高輝 攝)

  為脫機拔管的危重患者吸痰,帶逐步康復的病人去影像室拍CT,到感染四科一病區回訪剛轉出的病號,和軍校戰友王發祥討論救治經驗……在“紅區”的幾個小時里,猶如一場激烈的戰斗,他的腳和手沒有一分鐘停下來。

  那天晚上,女兒發來微信問父親何時凱旋,宋立強用一句唐詩回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劍眉星目的宋立強,穿上軍裝氣質格外硬朗。從17歲考入軍醫大學開始,這身軍裝宋立強一穿就是33年。他忘不了,兒時家中相框里父親那褪色的軍裝照,眉宇間透著一股威武和正氣。

  宋立強為患者實施俯臥位拍背。(高輝 攝)

  既憧憬著像母親一樣救死扶傷,又立志像父親一樣從軍報國,宋立強最終成為一名人民軍醫。

  一枚17年前的紀念抗擊非典勝利首日封,見證了青年軍醫宋立強在小湯山的戰斗歷程;12年前,他的身影又沖鋒在汶川抗震救災的野戰救護帳篷中。

  這一次,他作為專家骨干出征武漢,在火神山醫院重癥監護室親手完成第一例“氣管插管”,冒著極大的風險,為患者打開生命通道。

  那根內徑7毫米的軟管,被稱為患者的救命稻草。在許多醫院為新冠肺炎患者插管的醫生被稱為“敢死隊員”。但宋立強卻說:“插管一點也不像想象中那樣轟轟烈烈,而是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只不過,隔著護目鏡會降低效率。”

  宋立強為患者實施氣管鏡檢查。(高輝 攝)

  他坦言,自己根本沒有想過“敢死不敢死”的事,倒是以此為意向,隨手寫出一首詩歌:穿過你的朦朧的我的眼,只要還有光感,我就要站在病人的面前,讓他看到無畏的身形和勇氣……

  生活中的宋立強,也有很多面,偶爾寫首詩,令人稱嘆;隨手畫幾筆,有模有樣;跳起“國標”,驚艷四座……

  宋立強與醫務人員討論患者病情。(高輝 攝)

  用仰望星空的情懷和熱愛,實踐著救死扶傷的至精至誠,激蕩著人民軍醫的大忠大勇。或許,這就是宋立強女兒口中的那種“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