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1月8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石薇 代雨菲)深圳市政協六屆六次會議昨日(7日)開幕,來自各界別的近500名政協委員在會議期間圍繞深圳市中心工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積極建言獻策、履行職能。其中,深圳市政協常委、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房濤提交的三份提案均聚焦于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呼吁成立粵港澳慈善聯合組織推動大灣區社會治理。
在《關于成立粵港澳慈善聯合組織推動大灣區社會治理》的提案中,房濤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位置,而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機遇,也提出更高要求。粵港澳大灣區慈善事業發展走在全國前沿,在社會治理層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慈善組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構建社會服務與溝通對話的平臺重要作用。當前,大灣區各城市在科技、經濟方面的交流已走在前面,但社會服務方面交流還不足夠,希望能有更多連貫性、系統性的社會組織間的培訓交流,促進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房濤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層面,社會組織間的協作聯動發展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組織無序生長,有待統一的、正面的價值觀引導;二是粵港澳三地社會組織的管理部門、組織、人才和業務等各自為陣,行業發展缺乏聯動;三是粵港澳三地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的專業性上,機構缺乏系統化現代化管理。
針對以上不足,房濤建議,通過三項措施成立粵港澳慈善聯合組織推動大灣區社會治理。“第一項措施是經深圳提出,由粵港澳三地具有行業號召力的慈善機構共同發起,聯合打造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慈善共同體;第二項措施是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慈善共同體的黨建領導力,聚焦慈善價值觀和社會工作的傳播,以慈善價值觀教化和解決粵港澳社會教育問題;第三項措施是聯合港澳地區社會組織,通過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慈善年度盛會,推動慈善行業作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基層治理,倡導用‘善治’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治理。”
房濤表示,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社會治理應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價值導向,而社會治理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題中之義,是契合大灣區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慈善,可以是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基層治理的一個核心柔性引擎,是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共享共治的一把全新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