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建黨98年的風雨征程,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擔當使命,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才能夠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從貧弱走向獨立、再走向富強。可以說,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共產黨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奮斗史。
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于“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理想信念之中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走出山河破碎、亡國滅種的危機,無數仁人志士艱辛探索,辦洋務、搞變法、鬧革命,種種嘗試都沒有找到根本的解決出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建黨伊始就旗幟鮮明地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目標。共產主義信仰如星火燎原燃遍了神州大地,一批批滿懷熱血與理想的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告別父母妻兒,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其中很多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里有幾組令人震撼的數字:從1921年到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中犧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就達370萬人,其中黨員有32萬人。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被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多達31萬多人,其中黨員犧牲2.6萬人。黨在井岡山兩年零四個月的斗爭中,根據地就有4.8萬人犧牲,只有15744人在烈士名錄上留下了姓名。李大釗、彭湃、惲代英、方志敏、左權、楊靖宇、趙一曼、董存瑞等,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白山黑水除敵寇”的東北抗聯女英雄趙一曼,不是東北人而是四川宜賓人,原名叫李坤泰。她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回國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開展黨的工作。“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將只有幾個月大的兒子托付給親戚家,只身前往東北發動抗日斗爭。臨行前,她精心化了妝,穿上漂亮的衣服皮鞋,和兒子留下了唯一的母子合影。1935年11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1師2團政治委員的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負傷被俘。面對日軍各種酷刑,她寧死不屈。1936年8月2日,在被押赴珠河刑場的火車上,被電刑折磨得全身大部分都已炭化的趙一曼,寫下了給兒子的遺書:“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母親對兒子的歉疚和期望,都濃縮在這封不到200字的遺書里了。直到20年后,有關部門才確認趙一曼的真實身份,聯系到她26歲的兒子陳掖賢。陳掖賢看到母親留下的遺書后,不能自已,用鋼針蘸著藍墨水在左小臂上重重刻下了“趙一曼”三個字,伴其終老。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體學習時稱“這些革命烈士的家書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應該編輯成冊,發給廣大黨員、干部,大家都經常讀一讀、想一想”。正是趙一曼等無數革命先烈“愿拼熱血衛吾華”,用生命保存了革命火種,用信仰淬煉了民族精神,才換來新中國今天的和平時光和幸福生活。理想信念,源自堅守,成于磨礪。堅守,就是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從革命先烈的執著信仰和追求中汲取精神動力,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做到政治上堅定、學習上堅持、作風上堅守。磨礪,就是要投身黨領導的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之中,加強主觀世界改造,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覺,對黨絕對忠誠。
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于“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人民情懷之中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早在當年的井岡山根據地,我們黨就建立起工農大眾當家作主的新政權,農民積極參加紅軍或支援前線,出現“最后一碗米拿去當軍糧,最后一尺布縫在軍裝上,最后一個娃送去上戰場,最后一床被蓋在擔架上”的感人場景。在延安13年,我們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干部與群眾同住土窯洞、同吃小米飯、同穿粗布衣,依靠人民創造了一個與國民黨統治區有著天壤之別,繁榮昌盛、豐衣足食的新延安。這些實踐探索在新中國成立后傳承不輟、歷久彌新,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政治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要求全黨同志立下愚公移山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體現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歷史擔當和人民情懷。
隨著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日的臨近,忍饑挨餓、缺吃少穿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但是關于貧窮的歷史記憶離我們并不遙遠。1980年春天,時任山東菏澤地委書記的周振興到曹縣韓集的紅三村,看望83歲的伊巧云,這是一位曾為革命作出很大貢獻的老人。當周書記詢問重病在身的老人有什么要求時,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說完老人就后悔了,趕緊說“也就是這么一想,周書記別當事”。就在這時,一向以雷厲風行著稱的周書記,一下子淚流滿面,雙手握住老人的雙手說:“怪我,怪我們啊,老人家,對不起您。”周書記深感自責,掏出錢給鄉鎮書記,讓他滿足老人的心愿。在縣城的匯報會上,他眼含熱淚說:“伊巧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犧牲了丈夫和三個孩子。抗戰時期,在做楊得志將軍房東時,她一天做過9頓飯,為了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妝。現在,在我們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志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說著,周書記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個耳光,說:“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坐在周書記身旁的縣委書記趴在桌上,哭出聲來:“周書記,該打的是我,是我,請地委處理我。”在場不少干部淚流滿面,陷入愧疚和自責之中。講述這個故事的文章《書記的耳光》,去年7月3日在《菏澤日報》上刊發后,被廣泛轉載、轉發,引發了社會熱議,也引發了眾人思考。有評論說,周書記的耳光就像鏡子,照出了老一輩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初心,照出了老一輩共產黨人履職擔當的敬畏,照出了老一輩共產黨人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的勇氣。
同樣是菏澤市,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這里考察工作期間對當地干部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道出了總書記對廣大黨員干部的殷切勉勵和諄諄告誡。我們要認真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進一步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提高群眾工作本領,沉下心來想想自己在服務群眾方面還有哪些差距,下一步如何改進。無論政策研究還是推進改革,都同群眾利益息息相關,應該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真實反映問題、及時總結經驗、主動提出建議,推動一項項惠民政策落地,推動一個個具體問題解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于“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報國奉獻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斗爭環境,掌握了自己命運、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的中國人民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豪情萬丈地投身建設新國家、新社會、新生活的偉大斗爭,“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創造了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改革開放的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等,都鮮明體現出這種自強不息、拼搏奮斗的豪邁氣概。
作為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一面旗幟,成昆鐵路與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空間軌道、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登上月球一起,被譽為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川滇兩省崇山峻嶺、江河峽谷密布,美國等西方國家曾斷言此地是筑路禁區,但中國人民用智慧和力量粉碎了這個預言。這條鐵路全長1083.3公里,于1958年7月開工建設,1970年7月完工建成,歷時12年之久。全線有隧道427座、橋梁991座,橋隧的密度和總長度為世界之首,有18項技術和工程創造了中國第一、13項創造了世界第一。當年,打隧道沒有現代化機器,大家就靠雙手,一人掌鋼釬,一人揮霸王錘,一錘一錘地在堅硬的山巖上打出孔洞,埋上炸藥進行爆破,再用小推車把土石一車一車地運出來。在成昆鐵路建設大會戰的高峰期,有40萬鐵道兵戰士和筑路工人日夜苦戰,最終有兩千多人犧牲了生命。彭德懷元帥視察工地后潸然淚下,指示一定要把烈士墓碑立在沿線最顯眼的地方。其中有一名21歲犧牲的鐵道兵孫劍明,在為他處理后事時大家才知道,這位小伙子是四川省民政廳廳長最小的兒子。鐵五師師長顧秀到成都向自己的老領導致歉:“首長,對不起。這種事怎么出在我們家?”參加過長征的老廳長卻沉下臉來打斷他:“這是什么話?別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嗎?”后來,老廳長又讓女兒把自己最寵愛的外孫女段海燕送去當兵,不滿16歲的姑娘一個人坐汽車來到金沙江邊的成昆鐵路建設工地,成為鐵五師的一名新兵。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一名建設過成昆鐵路的老鐵道兵回憶:“現在的人也許不理解,但是這段歲月代表了一代年輕人的夢想,在非戰斗中,我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就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新中國建設事業的每一個成就,正像成昆鐵路那樣,都是中國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車土一車土推出來的,一錘子一錘子敲出來的,浸透了淚水、汗水、鮮血,寫滿了青春、奉獻、愛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千千萬萬共產黨員在各條戰線上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心有大我、赤忱報國,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從焦裕祿、雷鋒、谷文昌到孔繁森、楊善洲、吳仁寶,再到黃大年、羅陽、廖俊波等,就是不同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高尚情操,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一方面要提升專業素養,在工作實踐中聚焦核心職能、提升核心能力,提高專業化水平,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高業務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平凡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添磚加瓦。另一方面要錘煉過硬作風,深化“雙感”、“四修養”教育,樹立正確政績觀,增強“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看淡進退得失,心無旁騖干工作。
四、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于“頭上三尺有神明”的廉潔自律之中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中國共產黨擁有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自創建之日起就把革命堅定性、政治自覺性同紀律嚴肅性緊密結合起來,將嚴肅黨風、嚴守黨紀放在首要位置,從而每遭逆境能崛起、每遇歧路可定向。早在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就向全黨發出了黨史上第一份反對貪污腐敗的文件《關于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27年10月15日晚,毛澤東同志在湖南省水口鎮主持了一場特殊的戰士入黨儀式,在他確定的24字的入黨誓詞中,特地加上了“服從黨紀”4個字。這一入黨誓詞后來幾經修改,“服從黨紀”始終得以保留,今天表述為“嚴守黨的紀律”。1928年4月,毛澤東同志總結井岡山根據地群眾工作經驗,規定工農革命軍必須執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來完善為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了嚴密組織和嚴明紀律,黨的隊伍及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摧不垮、打不爛,“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最終迎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堅守共產黨人的本色,自覺將廉言與廉行統一起來,不僅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而且嚴格要求親人和身邊工作人員,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毛澤東同志在三年困難時期,堅持不吃肉,不吃蛋,不吃超定量糧;不準子女享有任何特權,更不能把他掛在嘴邊上去唬人;對親友故舊采取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為親撐腰的“三不原則”,對要求安排工作的行為堅決“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周恩來同志也是黨內堅持自我改造的楷模,提出過“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至理名言,強調領導干部要過“五關”即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還專門擬定了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汽車等“十條家規”。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更是把干部子弟教育問題放到防止貴族階層形成、防止人民政權變質的高度上去認識,多次給高級干部講過《戰國策》中《觸龍說趙太后》的文章,提醒各級干部務必嚴格要求子女,避免出現“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的情形,真正做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方面,革命老人曾志的事跡尤為感人。她的大兒子在井岡山三代務農,孫子到北京看她,提出能不能幫助家里辦個“農轉非”,也被她婉拒。彌留之際,曾志握著孫子的手說:“奶奶這一輩子沒有給你留下任何值錢的東西,你能體諒奶奶嗎?”這種常人眼中的不近人情,用曾志自己的話解釋就是,“愛自己的兒女,要服從于革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這些革命先輩正確處理家國關系,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是全黨學習的榜樣。我們要秉公用權,澄清無權的認識誤區,無論想問題、提建議還是寫文稿、定方案,都必須堅守黨和人民的立場,打破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團體利益的藩籬;要規矩老實,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嚴格遵守組織各項管理規定,把紀律規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力戒任何僥幸心理和麻痹情緒;要謹慎交往,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既要真誠待人、樂于助人,更要講黨性、講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凈化朋友圈和交往圈,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總之,從歷史中重溫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進人民情懷、矢志報國奉獻、強化廉潔自律,從而更好實現這次主題教育的目標要求。
秦洪良(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