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同步小康的目標越來越近,脫貧攻堅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很長一段時間里,貴州一直是全國農村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在貴州扶貧攻堅戰中,有38家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東部7座城市、澳門特別行政區通過東西幫扶、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傾情投入,為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全社會各方力量都參與了進來。
2013年至2018年,貴州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746萬人減少到155萬人,累計減貧59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6%下降到4.3%,減貧人數全國第一。
當被生活壓得喘不上氣,如何還能充滿希望?貧困的標簽怎么才能撕掉?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又是什么?
央視財經頻道《深度財經》記者深入一線貧困地區進行調查。
夫妻倆放棄大城市生活 返鄉不后悔
貴州省貴定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到2018年底,貴定縣全縣累計減貧41678人,全縣8個貧困鄉全部出列。
幾年前,貴定縣新華村村民陳楊夫妻倆在外地打工,老人在家幫他們帶三個孩子,身體不好,隔三差五生病住院。村干部經常給陳楊打電話,勸他回家。
雖說一年下來,攢不了什么錢,但陳楊不敢輕易放棄打工的機會。家里只有2畝水田,12畝山坡上的旱地,真要回家種地,他怕沒錢給老人看病。
2014年,貴定有8個貧困鄉、51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000多人。其中,像陳楊這樣缺資金、缺土地和因病致貧的占到了28%左右。
在村委會主任陳斗飛和駐村干部類淑才他們的反復勸說下,去年年初,陳楊和妻子回鄉務農。
現在,陳楊是鎮里的護林員,在幫著家里種田的同時,還能在周邊打打零工。妻子在家養雞、養兔子。如今,全家七口的收入一年能到四、五萬,還省下了原來在外地打工住宿的費用和其他開銷。
不久前,陳斗飛和陳楊他們牽頭,又建了豇豆種植基地,帶動周邊其他貧困戶致富脫貧。
在基地里干活的50多個人里,有一半以上都是貧困戶。陳楊會分配除草、綁架子等相對簡單的工作給這些特殊的村民。在這里干一天,他們能拿到80塊錢的收入。
在村子附近就業,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收入,還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充分調動了村里勞動力的積極性。
工作變化之外,在生活上,隨著脫貧工作的推進,陳楊家里也從以前的“臟亂差”,到如今的干凈整潔。
干部們除了做思想工作,還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鼓勵小朋友回到家也帶動父母和老人,一起收拾房子,改善衛生狀況。
不過,相比之下,這還不是最整潔的。記者到訪了一個干凈到讓人驚呆的村寨,那里的人也讓記者感受到不同尋常的中國農村↓
幸福村的“幸福生活”
緊挨著陳楊所在村莊的幸福村,還有200多戶貧困戶。每三個月,村里的幫扶干部,要對所有貧困戶的收入情況摸底。
羅超的妻子蘭元妹是聾啞人,為了照顧妻子,四年前,他一直在家里做農活,當時到鎮里的路還沒修通,去鎮里打工都是不可能的。
三年前,他們一家四口還僅靠一畝水田和三畝坡地勉強度日。女兒和兒子都在上學。上初中的兒子學習成績好,當時,羅超是既盼著他考上好高中,又怕太貴負擔不起。
空閑下來,羅超會蓋自家的房子。因為沒錢,這房子前前后后已經蓋了5年。扶貧的駐村干部也經常來他家搭把手。
蘭元妹是聾啞人,雖然日常生活沒有問題,但羅超卻始終不放心讓她獨自出門打工。
駐村干部陶國順建議,她可以在村子附近的水果、蔬菜基地打零工。這樣,兒子上學的生活費有了著落。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深度貧困村不像印象中的破敗不堪,不僅貧困戶家里干干凈凈,就連農村的小路都整潔有序。
而事實上,扶貧的駐村干部剛到村里那會兒,這里的衛生條件不是一般的差。
駐村干部手把手帶著,從村民家,到村子里的公共空間,改善村民家里和村子里的衛生環境。
不僅家庭衛生要搞好,村里的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責任區,需要天天打掃,保持公共區域整潔。
經了解,為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個月,村里的寨子之間都會開展衛生大比拼。他們還發動學校,在學生之間進行家庭衛生評比。村里的寨子之間、同班學生之間進行各種衛生評比,促進了全縣衛生條件的改善。
懶惰貧窮不光彩,補足貧困群眾的“精神之鈣”,全縣鄉村風貌和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在那里,家家戶戶見到干部都很熟絡,就像家人,一點不客套,見到便是叫到家里吃飯喝茶。就像這個村寨的名字,幸福村透著幸福和諧的味道。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注重物質扶貧與思想扶貧“雙強化”,同時,扶貧的駐村干部切切實實深入每家每戶,引導大家改善生活環境、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才能充分激發大家積極向上的動力。
貧困不是阻礙幸福的唯一因素,而思想和行動的改觀才是推進脫貧的關鍵。
馬上迎來“脫貧攻堅驗收年”,曾經嚴重貧困的他們,如今怎么樣?這其中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又有什么讓人意想不到的奇妙點子,卻有效推進了脫貧工作?
“
今晚21:45,
央視財經頻道《深度財經》
為你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