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參加“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首屆理事會議的部分理事單位代表來到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考察采訪。
商代的藥碾、古老的中醫牌匾、右手捧靈芝的明代神農雕像、出診用的木藥箱等傳統用具……置身博物館,仿佛穿越時空,重回到幾百年前的明清時代老藥鋪(見圖,代表們觀看明清時代的針灸用具。本報記者暨佩娟攝)。一塊褐色的絲綢手帕,吸引了嘉賓們的注意。這是遼代醫生用來包針筒的手帕,手帕上的圖案是一個人手執韁繩,牽著7匹駱駝在沙漠中跋涉。當年,古絲綢之路上繁榮的貿易往來,也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國家醫藥文化的交流。
帶有甲骨文的龍骨、用于針灸的金針銀針、用鳥羽翎制作的盛放急癥藥物的藥筒,這些珍品展示著中醫藥與傳統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嘉賓在展品前久久停留,用手機仔細拍攝。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前身是“御生堂老藥鋪”,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是集中醫、中藥和歷代醫具醫案于一體的商號、藥鋪。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館長白建疆介紹,近年來,到博物館參觀的外國朋友越來越多。參觀者都對中醫藥文化很感興趣,這對傳統醫學煥發新的活力、守護人類健康、推廣中國中醫藥文化都大有裨益。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理事長單位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表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近年來,中醫藥研究開發不斷彰顯出現代化、國際化的趨勢,充分展示了絲路精神所強調的文明交流應互學互鑒的歷史智慧。
在中醫體驗區,博物館展示了常用的中醫藥診療工具,精心準備了把脈、按摩等體驗活動,現場指導媒體代表們如何搗爛和包裝中草藥。
埃及《金字塔報》執行總編輯曼蘇爾·阿布勒阿茲姆在前往博物館途中身體不適,感到眩暈。醫生為他把脈、按摩之后,阿布勒阿茲姆感到舒服多了,緊張情緒得以舒緩。“中國傳統醫藥歷史悠久、富有魅力,今晚我親身體驗,果然不一般。”
老撾外文出版社社長通羅·端沙萬每次吃海鮮時,手指和膝蓋就會疼痛。陰雨天氣時,癥狀還會加重。中醫大夫陳美君為他開出中草藥處方,并寫下煮制中草藥的詳細步驟,表示:“這些藥可以促進排出體內的濕氣和寒氣。再配合經常性的拉伸手指,能有效緩解癥狀。”
《俄羅斯報》記者伊麗奧諾拉·戈嫩告訴記者,她正準備寫一篇有關中醫的報道,中醫現代化是一個不錯的視角,相信俄羅斯民眾會有濃厚興趣。
老撾外文出版社記者卡泰·瑪卡儂體驗了所有項目。他說:“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中醫注重整體辨證思維,在疾病預防、康復保健等領域都可以給人啟示。這次中醫體驗,其實也是一次文明交流活動。”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間衛生合作的重要領域。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表示,希望媒體朋友在“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機制下,利用全媒體融合平臺,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衛生政策創新和交流。(暨佩娟 張朋輝 孫 振)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2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