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賈雪靜):1978年12月的一個寒夜,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農業“大包干”。所謂“大包干”,就是包干到戶,它是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小崗村成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
當年按手印的土地承包責任書(注: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40年來,小崗村經歷了土地由合到分,基礎設施落后,人均收入偏低的“農業1.0時代”;土地流轉實現了由分到合,規模經營,農民收入多元化,但短板仍很多的“農業2.0時代”。近年來,小崗村興起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農業,小崗村邁入“農業3.0時代”。
干凈整潔的小崗村 攝影:賈雪靜
40年來小崗村所經歷的變化也正是中國大部分農村改革的縮影和真實寫照。為了更生動地了解中國農村改革現狀及發展,7月18日,“改革開放看安徽”采訪團與小崗村村干部以及“大包干”帶頭人進行座談。
座談會上,中央黨校教授馮俏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慶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來軍等專家都對小崗村的村容村貌、經濟產業、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發展給予積極評價,并對“大包干”帶頭人的創舉表示欽佩。同時,各位專家為未來小崗村繼續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議。
“改革開放看安徽”網絡主題活動座談會現場 攝影:賈雪靜
馮俏彬最關心的問題是村民如何將手里的“紅證書”(股權證)變成“活資產”,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回應說,“小崗村和多家銀行共同設立了風險補償基金,對小崗農民實行全域授信,發放‘興農貸’。在小崗村,只要有發展愿望,有創業項目,有資金需求,就會得到金融支持!辈葺N植戶楊偉就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他用“紅證書”作抵押,從銀行貸款10萬元。他說準備將這些資金用于擴大草莓觀光園規模、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李慶四認為,農村改革不能過于急迫地走向城鎮化,要治理好農村環境污染,F在的人們不再為了吃飽飯而奮斗,而是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氣、更美的山水。同時他指出,目前很多農村的一些農產品存在同質化、低端化特點,要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同時加大力度發展農村電商。
羅來軍指出,“大包干”卓有成效、生產力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就在于符合當時的經濟規律。因此,下一步小崗村怎樣改革好關鍵在于找到當前的經濟規律。李錦柱給出了答案,他認為小崗村要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將品牌變成發展經濟的金牌。
對于未來小崗村的發展規劃,李錦柱在吸收幾位專家的建議后表示:“未來小崗村將做實第一產業,實現高標準農田治理;做強第二產業,即農副產品加工,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核心區小作坊;最后做旺第三產業,發展紅色旅游和組織教育培訓、創辦經濟論壇等活動!
李錦柱還強調人才是制約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在的小崗村高學歷人才大多去了大城市,而吸納外面人才難度非常大。為此小崗村多措并舉,加大資金投入,引進3名博士。同時他認為家鄉變得越來越好,一定能吸引外流人才回鄉。
“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感慨,“按手印時做夢都沒想到小崗村能發展成今天這樣,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不斷改革的小崗村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