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題:擴大農產品進口 滿足多元消費需求——聚焦擴大開放系列述評之九
新華社記者 董峻、胡璐、楊靜、葉婧
日前,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成為其中的內容。
專家指出,這一進展意味著我國將采取更加主動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擴大農產品進口,實現進口多元化、品種多樣化,這對豐富百姓餐桌,以及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等意義重大。
不僅是美國農產品,澳大利亞牛肉、智利櫻桃、德國牛奶……近年來,借助跨境電商、空中絲路、中歐班列等通道,遠在大洋彼岸的農產品越來越多快速送達中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增加進口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針對中美兩國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于露表示:“聲明中的‘有意義’,個人理解是指穩定健康推進中美農產品貿易對人民生活福祉有意義。”
以大豆為例,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解釋了“有意義”地增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涵義:不單是量的增加,也要為雙邊貿易平衡發展發揮作用。實際上,大豆進口不僅是滿足老百姓對食用油的需求,更是為養殖業發展提供穩定的飼料蛋白供給,最終滿足百姓餐桌上不斷增長的肉類需求,因此,“有意義”地增加進口符合兩國各自的利益。
據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韓一軍介紹,作為中國第一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地,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241.16億美元,在中國179個進口來源地中,美國居首。進口自美國的農產品金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美國30%以上的大豆銷往中國,而中國進口的玉米、小麥也主要來自美國。
“增加進口,尤其是進口差異化產品以補充國內生產不足,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在當前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條件下,適當增加進口是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調劑余缺的明智選擇。”李永表示。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今年我們公司的水果進口量增加很大。”云南西雙版納州紅星公司報關經理何照師說。紅星是一家從事國際貨運代理服務、貨物進出口代理報檢、報關和國際物流一體化的外貿企業,與泰國、老撾等國開展貿易業務,香蕉、山竹、榴蓮是主要進口品種,大多運往成都、廣州、上海等地。
西南邊陲這家公司的變化,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一個縮影。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中國主動擴大進口。2017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呈“三增”態勢,均創歷史新高——
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2013.9億美元,同比增長9.1%;出口755.3億美元,增長3.5%;進口1258.6億美元,增長12.8%;貿易逆差503.3億美元,增長30.4%。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進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額1/10,糧棉油糖肉奶等大宗農產品全面凈進口。2004年以來農產品貿易持續逆差,目前逆差已達每年400至500億美元的規模。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目前農產品進口額70%左右來自美國、巴西、東盟、歐盟和澳大利亞,但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進口增長較快,下一步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貿易合作,完善貿易政策、拓展進口渠道。
形成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每隔三五天就有幾個裝著進口皮革的集裝箱運進公司。”山東德州興隆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張建民說,“有了手感較為柔軟的進口皮革,我們就可以大膽開發女鞋、沙發等產品線,足足擴大了40%的產能。”
這家公司是國內和國際多家制鞋一線品牌的主要供應商,今年剛剛獲得了皮革進口資格,預計今年的進口額約為2000萬美元,這些進口皮革主要是從美國、澳大利亞漂洋過海而來。
“因對外開放增加了農產品供給,緩解了國內農業資源約束,加快了農業現代化步伐,消費者獲得切實利益,這些無疑都會更加堅定中國農業擴大開放的決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也將給世界提供更多參與中國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機會。
于露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食品農產品市場,正在實施積極的進口促進戰略,推進貿易便利化,為各類農產品進口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也要更好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科研技術,更好服務于我國農業產業升級。
站在新起點,中國農業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今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屆時包括食品農產品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國最富特色的優質產品將在這一國際舞臺上展示。這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推動形成農業對外開放的新格局,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糧食安全新戰略“適度進口”要求,有增、有穩、有控,分行業、分品種施策,促進農產品進口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