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主要指標圓滿完成,我國國民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改革攻堅啃下了硬骨頭,人民群眾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經濟日報》記者為您詳細解析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量化指標落實情況↓↓↓
國民經濟邁向高質量
國民經濟平穩發展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符合年度預期目標。
過去一年,在世界經濟曲折復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改革發展任務重的形勢下,黨中央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積極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保持戰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促進了國民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國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重要引擎。
節能減排成績突出
2017年,我國繼續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落實減排承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效。當前,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的主要拉動力,與工業一起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發展,工業也在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綠色發展新動能正在加快形成。
2017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1%,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得到改善。
從源頭防止亂收費
大力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是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簡政放權的關鍵內容。
2017年,國家實施多項降費措施,包括取消、停征或減免43項中央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7項收費標準。取消和減免5項政府性基金,降低2項征收標準。取消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出臺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清理規范經營服務性收費等政策。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
此外,財政部在其門戶網站上集中公布了中央和省兩級收費目錄清單,有助于從源頭上防止各類亂收費、亂攤派。
物價走勢符合預期
2017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在合理區間運行,符合年度預期目標。
過去一年,我國物價水平運行總體平穩,屬于溫和上漲。從構成看,CPI漲幅較為溫和,有上年基數較高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受到食品價格回落的影響。食品價格回落,受到部分鮮活食品周期性波動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但也說明食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從非食品價格看,漲幅有所擴大,特別是服務價格近年來連續穩定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升級步伐在加快。
居民消費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為我國持續推進價格改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環境。
財政政策積極有效
財政赤字是國家財政支出超過收入的部分,赤字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是赤字率。2017年,我國安排3%的赤字率,體現了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取向。2017年的赤字率與2016年持平,但赤字規模隨著經濟總量基數增加而擴大,有利于確保財政支出強度不減、實際支出規模擴大,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支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有效需求,保障重點領域支出需要。
同時,2017年赤字安排又體現了防范財政風險的穩妥考量。我國政府負債率和財政赤字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均處于較低水平,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轉移支付傾向民生
2017年我國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中央財政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占全部轉移支付的比重較上年提高。中央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向經濟發展落后和財政困難地區傾斜,增強了落后和困難地區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能力。
同時,繼續保障農業、教育、社保、醫療、就業、生態環保、住房保障等重點領域的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力度,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數量進一步減少。此外,中央財政增加階段性財力補助規模,并統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轉移支付,加大對資源能源型等財政困難地區支持力度,兜住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線。
就業形勢穩中有進
2017年,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化、勞動力高位運行的情況下,我國就業形勢穩中有進,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351萬人,創歷史新高。
從失業人員和困難群體就業看,就業人數也實現同比增長,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就業目標能夠圓滿完成,得益于幾個方面。首先,全年經濟穩步增長,為保持就業平穩提供支撐,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明顯增強。其次,經濟結構優化,特別是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勢頭良好,對就業帶動明顯。再者,改革紅利的釋放,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此外,就業形勢的穩定,也離不開廣大勞動者的自強不息和個人努力。
地方舉債更加規范
根據“開前門、堵后門”的理念,我國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增強地方經濟財政發展可持續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制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財政部還啟動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試點發展實現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打造中國版的地方政府市政項目“收益債”,保障重點領域合理融資需求,更好發揮專項債券補短板的積極作用,豐富地方政府債券品種,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
2017年,全國地方累計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2407億元、發行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440億元,同時深圳市首次在深交所成功發行軌道交通專項債券20億元,專項債券管理改革總體進展順利。
“三公”經費只減不增
2017年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大力推動預算績效管理,在做好重點支出保障的同時,中央財政帶頭大力調整和壓減一般性支出,繼續實行“三公”經費只減不增。通過壓減會議費、培訓費等支出,改變了項目支出只增不減的固化格局,確保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此外,按不低于5%的幅度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對政策目標已經實現的項目不再安排預算,對實施環境發生變化的項目重新核定預算。
同時,督促指導地方財政做好壓減一般性支出等工作,避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花錢,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過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能進一步將有限的資金用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更好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登記失業率保持低位
2017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在4%以內,年末降至3.9%,是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就業局勢持續穩定,成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一個顯著亮點,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就業狀況持續改善,是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結果,也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實施積極就業政策發揮效應的體現。特別是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創新創業帶動就業成效顯著。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結合自身的情況制定了一些具體化、區域化的政策措施,推動和保障就業。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去產能職工安置、就業扶貧等方面,形成了強大合力。
減稅降負持續發力
2017年,我國大力實施減稅降負政策,助力企業輕裝上陣,包括繼續推進營改增,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進一步擴大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在京津冀、上海等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開展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試點,放寬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條件,擴大優惠享受主體等等。
一系列減稅政策出臺,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鼓勵“雙創”、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金融去杠桿再深化
2017年,M2增速放緩主要源于金融去杠桿的深化,使得貨幣創造渠道收縮,貨幣乘數下降。
近兩年,隨著金融監管加強,銀行不得不開始回收過去投向“影子銀行”業務的資金,存款派生因此有所減少。據中國人民銀行初步測算,2017年金融機構同業業務、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下拉M2增速超過4個百分點。
M2增速放緩,令不少人擔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會隨之下降。實際上,隨著近年來我國貨幣結構發生變化,M2的指標意義已經明顯下降。比如,在M2增速大幅放緩的同時,能夠反映實體經濟融資情況的社會融資規模在2017年仍然保持較快增長,同比增長12%;人民幣信貸全年更是增加了近14萬億元,這表明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仍然不減。
改革攻堅啃下硬骨頭
鋼鐵業去產能扎實推進
2017年是鋼鐵去產能的攻堅之年。全年我國共化解粗鋼產能5000萬噸以上,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4億噸“地條鋼”產能全面出清,從根本上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局面。
鋼鐵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推進去產能,在兩年時間內就化解逾1.15億噸鋼鐵產能,并徹底取締“地條鋼”,市場環境得以明顯改善,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有效緩解,優勢產能得到發揮,行業效益明顯好轉。
改革就要勇啃硬骨頭。中國鋼鐵去產能力度大、舉措實、效果好,不僅推動了本國產業的向好發展,也為全球化解過剩產能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經驗,成果惠及全球鋼鐵產業。
切實減輕企業個人負擔
2017年,我國加大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力度,通過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收費項目再減少一半以上,切實減輕了企業和個人負擔,進一步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
自2017年4月1日起,取消了口岸以外邊防檢查監護費、環境監測服務費、設備監理單位資格評審費等12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停征了地質成果資料費、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收費、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費等23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2017年6月底,財政部在門戶網站集中公布了中央和省兩級收費目錄清單,打造全國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張網”。“一張網”之外的收費項目一律不得執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拒絕繳納并向有關部門舉報。
鐵路建設投資力度加大
2017年,我國加大投資補短板,持續加大鐵路建設特別是中西部鐵路建設力度,全國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10.4億元。這是我國鐵路投資連續第4年超過8000億元。投產新線3038公里,“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運營,特別是蘭州到重慶的蘭渝鐵路、西安到成都的西成高鐵、重慶到貴陽的渝貴鐵路等線路陸續開通,西部地區的客運能力顯著提升。目前,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5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近2.4萬公里。
日益完善的鐵路網,不僅顯著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條件,而且正在實現從“走得了”到“走得快”再到“走得好”的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煤炭優質產能有效釋放
煤炭業整體效益回升是2017年煤炭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究其原因,除宏觀經濟向好對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形成支撐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推進功不可沒。2017年,我國累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5億噸,大幅超出年初確定的1.5億噸目標。
過去兩年,我國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4.4億噸,煤炭去產能任務有望在今年基本完成。去產能的有效推進讓優質產能得到了有效釋放,煤炭供需趨向平穩,煤價回歸理性,“瘦身健體”帶來了業績的持續改善。但成績亮眼的同時,煤炭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十分突出,行業轉型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消除整體貧困更進一步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減少1289萬,超額完成了去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意義重大。
經過多年的減貧工作,比較容易脫貧的都已經脫貧了,現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剩余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區、深山區、極端干旱山區、高寒陰濕地區,發展脫貧產業難度極大。解決這些人的貧困問題,成本更高,難度更大。在這種情況下,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進一步減少1289萬人,成績來之不易。可以說,我們離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更近一步。
交通運輸行業多點突破
2017年,全國累計完成公路水運建設投資2.27萬億元,超額完成1.8萬億元的年度預期目標,促投資、促消費、穩增長效果明顯。
加大公路水運建設投資,進一步完善了我國交通路網,對于加強人財物交流、推動資源要素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合理流動、促進解決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多點突破。快件運輸量持續增長,高速交通方式發展迅速,多式聯運高速增長,綠色交通深入人心。交通建設方式、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物流成本明顯下降,為轉向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煤電有序發展成效初顯
2017年,我國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超額完成化解煤電過剩產能目標任務。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以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優化能源結構,為清潔能源發展騰出空間的目標任務。2017年國家能源局對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統籌推進、綜合施策,既嚴控新增、清理違規,又要淘汰落后、轉型升級,在調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轉型升級,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的有效推進不僅促進了火電利用小時數提升,而且提高了煤電行業效率,同時還促進了煤電有序發展。
脫貧攻堅打贏了硬仗
2017年,我國順利完成340.05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對22個有搬遷任務省份開展全覆蓋的常態化稽查,及時推動問題整改。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則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我國在全面推進脫貧攻堅的同時,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地區的貧困群眾,加大力度實施易地搬遷工程。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我國堅持工程建設和后續脫貧“兩手抓”,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力度,支持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幫助貧困群眾既要“挪窮窩”,更要“換窮業”“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其穩定脫貧問題。
水利工程助力生態建設
2017年,新開工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6項,超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年度任務。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對水資源支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水利設施薄弱仍是明顯掣肘。集中力量有序推進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水利工程,特別是在中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建設一批重大調水和飲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庫和節水灌溉骨干渠網,十分必要。這16項重大水利工程建好后,還要建立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的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和管理。要統籌使用稅費、價格等改革措施促進節水增效,加強終端配套設施建設,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十三五”期間,納入規劃建設的重大水利工程共有172項,項目全部完成后,將使我國骨干水利設施體系顯著加強。
不折不扣完成棚改重任
2017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609萬套,順利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是對人民群眾的鄭重承諾,必須不折不扣確保完成。2017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及時下達中央補助資金,各地加快落實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棚戶區改造貸款,為加快棚改進度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各地依法依規控制棚戶區改造成本,科學規劃騰空土地,確保按合同約定及時償還貸款,并繼續提高房地產庫存量大的城市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此外,在推進棚戶區改造中,各地結合城市規劃、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程等要求,重視維護城市傳統風貌特色,加快配套設施建設,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安全。
專項扶貧資金持續加力
2017年,我國大力支持脫貧攻堅。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30.3%,農業、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資金同步加大對貧困地區投入力度。我國將貧困縣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推廣到全部貧困縣。2017年,貧困縣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956億元,比上年增加26%。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是脫貧攻堅戰的“保障錢”,一分一厘都要用到“刀刃上”。2017年,我國進一步強化資金規范管理和監督檢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斷深入,階段性減貧任務超額完成。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于2017年組織開展了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檢查,檢查覆蓋22個省區市的874個區縣,涉及各級扶貧資金484.5億元。
預算內投資用出真效果
中央預算內投資是中央政府每年建設性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等短板領域,對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為5076億元,當年10月份就全部下達完畢,對于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薄弱環節、擴大有效投資,起到了積極帶動作用。
為提高中央預算內投資的資金使用效率,國務院辦公廳對各地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開展了多次調研督查,國家發展改革委還出臺了《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日常監管實施辦法(試行)》,加強預算內投資計劃的綜合動態監管,確保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出實效。
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
2017年,全國進城落戶人口達1330萬人,這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有力舉措。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問題可以增加勞動力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釋放經濟發展的內需潛力。
然而,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并不僅僅是一紙戶籍所在地的變更,其背后承載著巨大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當前,新市民的關注點已經從工資待遇、五險一金、工作環境等問題轉移到如何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做好子女教育等方面。應加快推進相關配套制度改革,切實解決新市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問題,讓他們真正適應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發展之中。
交通脫貧攻堅顯身手
2017年,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28.5萬公里,連續多年大幅超過預期目標,補上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
交通運輸是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先導性條件,加快實施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是實現精準扶貧脫貧的先手棋,是破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關鍵。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城鄉互動、縮小了城鄉差距、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還有效帶動特色種養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為貧困地區群眾打開脫貧致富大門,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農村公路快速發展,不僅給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堅定了群眾的志氣、勇氣,讓人看到農村發展的廣闊前景,堅定了脫貧攻堅的信心。
冬季清潔取暖大提速
2017年全國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578萬戶,北方清潔取暖全面提速。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有助于解決化石能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對改善百姓生活、治理霧霾和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具有重大意義,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17年,天津、石家莊等12城市,獲得中央財政支持,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推進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數據顯示,京津冀區域“2+26”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470多萬戶,削減散煤1000余萬噸。目前,京津保廊已建成上萬平方公里的“無散煤禁燃區”。
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的推進,為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改善作出巨大貢獻。“大氣十條”確定的各項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全面實現。
地下管廊建設再加碼
綜合管廊建設的意義在于充分地利用地下空間,節省投資,對拉動經濟發展、改變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7年,為了強化“看不見”的生命吸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有關部門支持下,通過分解任務、對接項目、完善標準、指導試點、加強巡查調度以及實地督導等多種措施,積極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全國新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4公里。與此同時,各地高度重視管廊建設,不少地方把任務目標作為績效考核內容,通過統籌推動、規劃引領、大力推進PPP模式等措施,以確保工程質量安全為前提,全力以赴保開工、保進度,同步完成了各自省份年度開工建設任務。
信息化成果惠及鄉村
截至2017年底,電信業已完成3.2萬個行政村通光纖的電信普遍服務任務部署,行政村通光纖比例達到94%。全國農村寬帶用戶達到9377萬戶,比上年增長25.8%,增速較上年提高9.3個百分點。
為了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的發展水平,讓廣大農民早日共享信息化的成果。2015年10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電信普遍服務的補償機制”,決定加大財政投入,形成中央、地方、企業共同承擔推動農村寬帶建設的局面。2016年起,工信部會同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了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電信普遍服務工作的實施促進了我國農村網絡光纖化接入進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
嚴守生態紅線不放松
2017年是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啟動后的第四年,也是新一輪退耕還林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2017年中央財政共計安排211億元,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通過開展森林質量提升、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等工程試點,當年完成安排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230萬畝。
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林業生態修復的重大工程之一。在大力支持前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完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中央支持并啟動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計劃,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下扎實基礎。要繼續細化并嚴守生態紅線,為可持續發展積累更多生態財富。
糧改飼優化種養結構
2017年,全國17個糧改飼試點省完成糧改飼面積1334萬畝,超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年度目標。糧改飼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舉措,主要采取以養帶種方式推動種植結構調整,促進青貯玉米、苜蓿、燕麥、甜高粱和豆類等飼料作物種植,收獲加工后以青貯飼草料產品形式由牛羊等草食家畜就地轉化,引導試點區域牛羊養殖從玉米籽粒飼喂向全株青貯飼喂適度轉變。
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重點支持優質飼草料收貯工作,對象為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發展到2500萬畝以上,基本實現奶牛規模養殖場青貯玉米全覆蓋,進一步優化肉牛和肉羊規模養殖場飼草料結構。
藍天保衛戰獲得感強
2017年,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8.0%和4.9%,其背后是“大氣十條”的深入實施。2017年,全國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比2012年下降超過8個百分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煤炭清潔化利用持續推進,全國燃煤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
與此同時,一批污染治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實施。10205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控,實現24小時實時監管;國家重點監控企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達標率大幅提升。2017年機動車污染防治全面加強,提前供應國六車用汽柴油。
醫保補助標準再提高
2017年,全國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在2016年的基礎上再獲提升,達到平均每人每年450元。隨著醫保制度不斷健全,政府投入逐年增加,醫保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保障范圍明顯擴大。在提高居民醫保籌資標準、按規定落實困難人群個人繳費補助的基礎上,我國還合理確定大病保險籌資標準,增強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并加大大病保險向困難人員傾斜政策力度,通過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等實施精準支付政策,貧困人口受益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此外,一批臨床價值高但價格昂貴的重大疾病用藥也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減輕了群眾負擔。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程的如期建立運行,解決了群眾“跑腿”“墊資”的就醫痛點。
節水灌溉建設節節高
2017年,水利部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體系,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65萬畝,超額實現《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年度目標。水利部等五部門文件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國將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到2020年,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6億畝左右。
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之所以增加顯著,原因在于實施國家農業節水行動,全面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抓好輸水配水灌水用水全過程節水。根據東北、西北、華北、南方4大區域不同氣候特點、水資源條件、農業種植結構等因素,確定了分區發展重點和技術模式。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一批重大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達標提質,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
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2017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3.1%和3.6%,得益于“水十條”的實施。2017年,按照“水十條”要求,水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環保部制定發布20項“水十條”配套政策措施。截至2017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中,97.7%完成保護區標志設置;全國2198家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建成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占總數的93%;完成2.8萬個村莊環境整治任務;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得到全面清理。
河長制、湖長制逐步推開,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持續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
分級醫療覆蓋面更廣
2017年,全國分級診療試點城市數增至321個,全國94.7%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和1000余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全國85%以上的地市開展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療機構上轉和下轉患者例次持續增加。
針對衛生資源總體供給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我國提出通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范圍擴大、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加快分級診療,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今年,將推動分級診療取得更大進展,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改革成果,深化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改革。此外,要把更多的人才技術、財力物力、優惠政策向基層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