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2月11日消息(記者孫洪濤 陳菲 周偉琪)香港的經濟奇跡和財富神話,離不開對一次次歷史機遇的準確把握。如今,新的機遇已經擺在香港面前,“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香港帶來巨大的作為空間,香港,又站上了一個新高度的新起點。
新一屆特區政府已經為香港繪出了未來五年的新藍圖,這份藍圖,可以清晰地看見新機遇前的“香港路徑”。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接受央廣華夏之聲記者專訪,暢談了對香港未來發展的看法與期望。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推動內地香港互利合作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陳茂波表示,“十三五”規劃里對香港的有關表述所提出的正是香港的優勢。“在大灣區的規劃里面,整個大灣區11個城市,都是區內發展最快的城市,六千六百萬人口,一萬三千億美元的GDP總值,這是香港的一個發展空間。“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內地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內地人民的消費能力很強,財富不斷累積。根據估計,到2030年左右,其實內地中產人口有6、7億左右,因此我們覺得從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方面,都是未來香港的一個重要發展。”
至于創科,他說,香港的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實力很強,在國際排名也是前列。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對吸引境外的尖端科研機構、企業來落戶,有一定優勢。香港可以與臨近的兄弟城市廣州、深圳、東莞等協調錯位發展。“把優勢相加起來,空間就很大。”
創意產業方面,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匯粹的地方。市場比較小,而內地有一個很廣闊的市場,而近年,內地的創意產業發展很快。“除了設計之外,以電影業為例,我們看到這方面與內地有一個很大的協同效應,這是我們的一個發展空間。在大灣區里面,我們認為未來發展主要的思考,在于如何去創新,不管制度創新,還是合作形式或者其他方面。”
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廣深港高鐵即將通車,香港東面的蓮塘香圍園口岸也將會開通。“因此我們覺得以這個交通基建的聯結,日后我們不管與珠三角的東面或西面,都是近如毗鄰。對于我們促進人流、物流、貨流等方面有很大幫助。”
特區政府最新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特區政府會積極尋求與其他經濟體,包括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簽訂一系列協定,陳茂波介紹:“‘一帶一路’對香港來說,可以看到會有幾個方面可以發揮到相當積極的作用,第一是金融,‘一帶一路’倡議中,基建先行,所需的基金是龐大的,另一方面,金融管理局跟世界銀行下面的國際金融公司IFC簽訂了一份協定:金融管理局承諾投資達10億美元和國際金融公司去投資基建項目。所以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我們覺得,金融方面,我們一定可以發揮到積極的作用。第三個就是‘民心相通’,這方面香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他還提到,政府會促進年輕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學習,“在這方面,我們給予了很多的獎學金,會支持他們,還有一些文化交流的項目。也有一些獎學金是給一些沿線國家的年輕人到香港來讀書的。”陳茂波強調,在“一帶一路 ”的倡議下,目光要長遠一點。
創新科技 推動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
一段時期以來,香港面臨制造業外移、服務業占比過高、創新產業乏力等一系列經濟結構性問題。面對多方挑戰,香港既要鞏固及提升傳統產業,也要盡快推動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香港和深圳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計劃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將軍澳工業村數據技術中心和先進創造業中心。
陳茂波表示:“本屆香港特區政府有一個使命,就是怎么去推動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這給香港的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另一方面也為年青人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選擇。”
陳茂波指出,創新科技為經濟發展和香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積極的影響。“第一,創新科技可以在不同的產業里發揮作用,可以提升競爭力。第二方面,在創科產業方面,我們覺得有4個范疇,香港相對有優勢。同時,也可以從這4個范疇加強和內地的合作,推動創科的發展。”這四方面分別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生物科技。
他還提到香港要發展綠色金融:“如何促進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我們會在政策上予以配合,甚至推出一些政策去激活這些發展。舉例說明,例如香港機場管理局已經同意了在未來繼續發行綠色債券”。
今年上半年,香港經濟增長4%。陳茂波表示今年經濟的好轉是全球性的。“對于香港來說,出口方面,每個市場的情況都是上升的。第二就是訪港的旅客,去年、大前年,稍微回落,今年不但穩定了下來,而且還有所增長的,大概增長2%左右。還有,香港本地失業率只有3.1%,基本上全民就業。陳茂波表示:“展望未來非常樂觀。因為環球的經濟態勢都是正面的。但還會有一定的變數,政府還是會小心的。”
發展經濟 提升香港民眾生活質量
香港特區政府關注民生議題,改善公共服務,以期望實現香港民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不斷提升香港競爭力。陳茂波表示,要善用資源去推動經濟發展,讓社會更好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大家的幸福感可以有所提升。
他表示,社會上總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特區政府會保持開放謙卑的態度去聽,去衡量。“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給我們的市民,同時去改善民生。因為有經濟發展,我們就更有能力去改善民生。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惠及更多的人。希望在五年后,香港會比現在更加繁榮,經濟更加多元、更加有活力,同時,香港民眾也能感到更多關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