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玩微信 7歲會網購
兒童“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 步入初中網絡技能全面超父母
“兒童調研員”發表觀點。
文、圖、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羅樺琳 通訊員粵宣
兒童“觸網”年齡越來越小,3歲玩微信,7歲會網購,14歲網絡技能已全面超過父母。第四屆廣東省網絡安全宣傳周青少年日主題活動——廣東省少年兒童網絡安全論壇昨日舉行,論壇上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揭示出“00后”“10后”兒童網民的新特點。
2成學齡前兒童
每天上網超半小時
2017年,廣東省兒童網民網絡素養狀況研究課題組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形式,共獲得有效親子問卷6275份。調查顯示,兒童“觸網”年齡越來越小。超23%學齡前兒童(3~6歲)每天上網30分鐘以上。
與成人相似,低齡兒童也通過網絡進行娛樂、消費、信息發布等活動。在7歲組,24.2%受訪兒童研究過網游攻略,61.0%曾自主下載游戲、視頻和音樂;8.5%有網購;14.4%在網絡上發布過圖片、視頻或文字,甚至有4.7%表示擁有粉絲。
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也越來越早。部分孩子3歲開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歲,9.9%的兒童使用QQ,15%使用微信;到了12歲,擁有QQ(87.9%)、微信(69.7%)的兒童比例均超過一半。
數字化技能超越父母
3至14歲期間,兒童在網上娛樂、社交、表達等方面的行為普及率都在逐漸上升。當問及“上網知識是兒童懂得多還是父母懂得多”時,幾乎一半(49.2%)的14歲兒童表示自己懂得多,而61.6%的14歲兒童父母也認為“孩子懂得多”。
調研顯示,在“下載安裝視頻、游戲和音樂”“更新殺毒軟件”“研究游戲攻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照片、視頻和觀點”等8種網絡關鍵行為上,14歲兒童已全面超越他們的家長。
本次調研的負責人,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認為,兒童在14歲時,關鍵的數字化技能全面反超家長,突顯了“00后”“10后”作為“數字原住民”在使用網絡工具方面的優勢,這給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網絡安全都帶來很大挑戰。
兒童網民安全意識薄弱
調查顯示,在10歲~12歲階段,兒童網絡安全意識逐步提高,但到了13、14歲后,安全意識反而下降了,14歲兒童表示會及時更新手機或電腦殺毒軟件的僅12.3%。
高年齡段兒童中,與父母在社交媒體平臺互為好友并經;拥谋壤齼H為5.8%。如果在網上被威脅,表示非常愿意和父母討論、尋求父母幫助的:10歲兒童中有32.4%,14歲兒童則僅有20.0%。
調查還顯示,大部分兒童對網絡安全法律法規了解較少,表示比較了解(或非常了解)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比例是16.6%;而家長的了解程度還不如孩子,14歲兒童的家長表示自己了解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的比例只有12.3%。
建議:
親子共同制定上網行為規則
張海波認為,家庭和學校都應該盡早開展兒童網絡素養教育,可以考慮將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普及網絡安全法治教育。
“家長可以重點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多了解孩子的‘數字軌跡’,比如孩子在網上做什么,對那些網站感興趣。同時,要盡早培養孩子的網絡安全意識,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也要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調整教育方式,10歲以下孩子以建立習慣和規則為主,10歲以上以溝通交流為主!睆埡2ū硎,根據以往經驗,通過“約定”方式和孩子共同制定上網行為規則,是最有效的手段。
聽聽孩子們怎么說
在本次論壇上,來自廣州、佛山、汕頭、清遠、云浮等城市的數十名中小學生也來到現場,他們就親子關系、網絡學習和網絡表達三個議題分享了自己的調查結果,還與來自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的“大人觀察員”進行觀點PK。
親子關系:孩子愛上網?爸爸更愛上網!
“兒童調研員”隋曉婷及鄺嘉瑋說,在他們開展的小調查中,多數孩子表示,在父母陪伴和網絡游戲之間,他們更愿意選擇父母的陪伴。現場播放的一段視頻訪談中,一位小男孩表示:“我很喜歡運動,但沒人陪我,我只能窩在家看手機。”
兒童代表鐘祥譽說,記得爸爸剛換新手機的時候,老是捧著手機,“每次我找爸爸玩,爸爸就讓我到一邊去,當時覺得很受傷。大人說孩子愛上網,其實大人更愛上網!”
孩子們的調查數據顯示,57%的受訪孩子有因上網和家長發生爭執的經歷,“經!卑l生爭執的達29%,可見孩子上網是親子矛盾的一個爆發點。
對此,多位“大人觀察員”表示,親子關系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家長在自我約束上應該起榜樣作用。
網絡學習:有人上網抄作業 有人上網學思路
通過網絡平臺、APP等完成作業,成為一股新潮流!皟和{研員”鄭婉齡和高荊針對此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認為通過網絡完成作業的好處主要在于“減輕負擔”,但大部分人仍認為傳統的紙質作業比網絡作業好。他們建議,學校在布置網上作業時,應該選一些與學習要求相匹配的內容,同時學生完成網絡作業的總時長最好不要超過40分鐘。
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求助“網絡”成為趨勢。許多學生反映,遇到題目不會做,只要上網找“某某作業幫”,就能很快完成。對此,兒童代表陳希認為,主要還是看個人自控能力,有人通過這種方式學到不同的解題思路,也有人靠此蒙混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