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不收彩禮錢,心里的一塊石頭落地啦!”在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打工的小張最近很開心。小張說,女友家在農村,他倆戀愛3年多了,為了婚事,小張父母在縣城買房花光積蓄,可按當地風俗,還要再拿20萬元彩禮錢,多次提親碰壁。“現在好了,村村都在破除巨額彩禮陋習,女友家里終于松口了。”
對“天價彩禮”、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陋習說“不”,今年年初寧夏出臺《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多種方式引導農村群眾破除陳規,倡導文明新風。短短半年多時間,各地十里八鄉紅白事攀比之風治下來了,群眾的人情負擔減下來了,新風正氣樹起來,人居環境靚美起來,文化生活多起來。勤儉節約、文明和諧的清風正氣吹遍塞上大地。
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規范辦事,“一會一約”抑住大操大辦
“移風易俗是好事!既顧了人情,也減輕了百姓負擔。”提到村里的新規,同心縣丁塘鎮新華村村民馬占海贊不絕口。
去年新華村制定新的村規民約,結婚彩禮控制在5萬元以內。馬占海的兒子兒媳選擇旅游結婚,出去一趟玩美了,開心了,還省得背上一身債。
日前在新華村舉辦的移風易俗評選中,村民馬耀林和馬占海因喜事節儉,登上了全村“光榮榜”。
根據移風易俗指導意見,到今年底,寧夏所有文明村鎮全部建立“一會”(紅白理事會),形成“一約”(婚喪喜慶村規民約),發揮示范作用。到2018年底,所有行政村建立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規范辦事”,結婚彩禮、婚喪喜慶費用等明顯下降,有效遏制農村陳規陋習蔓延現象。到2020年,農村移風易俗工作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協調推進,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的社會風尚基本形成。
在同心縣王團鎮北村,參觀西征紅軍文物陳列成了新婚夫婦及雙方父母的一堂“必修課”。當地把艱苦奮斗等革命傳統教育融入村規民約,村“兩委”還把移風易俗融入精準扶貧,一方面鼓勵致富能人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幫助困難群眾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村規民約,限制婚喪嫁娶操辦規模和標準,減輕群眾人情負擔。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我們以創新社會治理為根本,突出制度紀律約束,把村民辦理紅白事的標準、流程及獎懲規定納入村規民約,在全縣24個示范村建立了紅白理事會,積極倡導新風尚,并將移風易俗工作列入村級年度綜合目標考核體系,使村規民約變為群眾的強制性約束。”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說。
黨員帶頭說家規、話家訓,優良作風走進千家萬戶
移風易俗并非易事。怎么干?寧夏鼓勵全區黨員干部、公職人員走在前、作表率。指導意見提出,黨員干部要發揮帶頭作用,加強黨性鍛煉和道德修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敢于抵制不良風氣,反對鋪張浪費,從不必要的人情往來和應酬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服務群眾,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和帶動群眾。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青山街道紅旗社區,紅旗黨支部網格黨小組經常開展以“說家規、話家訓”為主題的活動,請老黨員們聊家風、講故事,通過“曬家規家訓”傳承好家風,引導社區移風易俗。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黨員,對我們兄妹幾個要求非常嚴格,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是教育我們,不許撒謊,不許拿別人的東西、不許欺負別人……現在我們都成家了,在父親面前都不敢撒謊,我們的孩子也都非常誠實,有愛心。”黨員何川寧講述了父母的革命生涯以及嚴厲家規,在座的聽眾點頭稱贊。
“我家的家風就是相親相愛、自強不息。老伴在世時我們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嘴,對孩子很少打罵。他去世時,4個孩子只有老大成了家,其他3個都還在上學。當時我把他們叫到身邊,告訴孩子們爸爸走了,希望你們不要與其他同學比吃穿,要和他們比學習,要想以后有好生活,現在自己就要努力學習,不能依靠任何人。”不善言語的李惠貞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自己的家風。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都很爭氣,3人考上了公務員,1個當了煤礦工人,兄妹4人都非常團結。
“家風與黨風、政風、民風緊密相連,家風好才能黨風正、政風清、民風淳。作為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家風建設至關重要。”社區黨委書記張繼勛說,社區搭建平臺,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良好社會風尚,推動了移風易俗,摒棄社會陋習。
村不漏組、組不漏戶,讓群眾享受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
“彭陽縣,出新規,勤儉節約不浪費,移風易俗樹民風,開出脫貧好‘藥方’……”在彭陽縣城陽鄉瀏河村董玉才文化大院,民間藝人將移風易俗內容編成各種節目,讓村民深受啟迪。
“我們將移風易俗融入文化惠民工程,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站、文化活動室等作用,依托鄉賢文化骨干和文藝愛好者組建文藝宣傳隊、曲藝演出隊等,讓群眾享受到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彭陽縣城陽鄉黨委書記劉旭介紹。
中衛市海原縣九彩鄉元套村從宣傳教育入手,通過發放倡議書、建立宣傳欄、繪制文化墻等形式,深入推動移風易俗理念家喻戶曉,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人人皆知。“移風易俗工作微信群很受歡迎,我們以村干部、黨員、紅白理事會成員、群眾代表等130多人為核心,發送移風易俗文字、圖片、微視頻,吸引村民參與互動、激發共鳴交流,效果很好。”村黨支部書記楊生堂說。
平羅縣紅崖子鄉是個移民鄉鎮,通過載體創新營造移風易俗的輿論氛圍,鄉里專門開設移民夜校大課堂,力推文化掃盲、思想引領、技能培訓。截至目前,移民夜校共開班88期,參與培訓人員超過5000人次,成為引領移民群眾尤其是留守婦女家庭新觀念的重要平臺。許多人說:“過去嫁閨女,不收彩禮怕別人笑話,收那么多,到頭來還不是小兩口來還?多少年都緩不過來。我們這代人的故事不能再在兒女身上發生了。”
推動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農村各種先進典型不斷涌現。各地選出一批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自覺抵制歪風邪氣的道德模范,組織開展“身邊好人”“最美人物”“好媳婦”“好婆婆”等各類推薦評選活動,挖掘移風易俗典型故事,豐富創建內涵,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群眾,引導群眾除陋習、樹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