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有著4000萬粉絲的高曉松,終于搭上了知識付費時代的列車了。
6月12日,他的音頻付費節目《矮大緊指北》上線。不同于之前《曉松奇談》《曉說》等節目的免費播放,觀眾想聽高曉松閑談,要支付200元。
互聯網免費習慣正在被淡化,擁抱知識付費領域成為一種必然。
在用戶愿意為知識付費的大環境下,得到、知乎Live、分答、在行,以及蜻蜓FM、喜馬拉雅FM,都成了用戶獲取知識的新平臺。有數據顯示,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愿的用戶在當年暴漲3倍,達到近5000萬人,2017年用戶知識付費領域的總體經濟規模可達到300億~500億元。
這是一個新的風口。知識付費的時代潮水,正在洶涌而來。
以知識為主打的內容付費,正成為互聯網經濟最熱門的話題
“200塊錢一頓飯,能買到奇聞異事、娛樂八卦、文學知識,超值!”在蜻蜓FM推出的《矮大緊指北》網絡頁面,有網友如此留言。
《矮大緊指北》打出的旗號是,“沒有為焦慮熬的雞湯,沒有成功學速效膠囊。”這是一檔極具個人色彩的音頻付費節目,內容涉及:有將古今中外奇人異事一一排名,有將親身經歷的文藝圈人與事細細道來,更有為想走卻未走過的路導航。
85后的郭楓是高曉松的忠實擁躉,節目一上線他就成為了用戶。在此之前,他把高曉松主持的《曉說》《曉松奇談》一期不落地看過了。
郭楓畢業于武漢大學,如今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做信息技術相關工作。他算是知識付費生產者最樂意遇到的受眾。
一切從2016年說起,這是名副其實的知識付費元年。2015年12月,羅輯思維的“得到”APP上線,2016年5月,得到在付費內容領域的試水項目《李翔商業內參》上線;2016年4月到6月,知乎發布了值乎三個版本;果殼旗下的付費音頻知識問答應用“分答”于2016年5月上線;2016年5月17日,“一對多”的群組問答產品“知乎Live”上線;2016年6月,喜馬拉雅FM開始試水內容付費;蜻蜓FM于2016年10月上線付費專欄;2017年3月7日,“豆瓣時間”上線……
以知識為主打的內容付費,正成為當下互聯網經濟最熱門的話題,風頭正旺。其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知識領域市場交易額約為610億元,同比增長205%,使用人數約3億人。企業智庫發布的一項報告則顯示,超過五成網民有過為知識付費的行為。
90后的牛牛就是這“五成網民”的一分子,畢業于浙江大學電視廣播藝術專業,去年碩士研究生畢業,進入創業服務機構工作過一段時間,她算是知識付費的“資深用戶”。“一切都是值得的,購買一次知乎live,不過就是一杯咖啡的錢。”牛牛如是說。
用戶對于精神產品的消費從偏娛樂往知識方向升級
知識付費為何在當下火起來?
有書創始人雷文濤認為,知識付費之所以受到這么大的關注,最重要的一點是用戶行為的轉變。用戶對于精神產品的消費有一個升級意識,過去偏娛樂,現在往知識方向升級,因此造成市場逐漸變大,這種潮流發展非常快,導致大量資金涌現,讓其成為一個正式的賽道。
“你為什么會為此付費?”這是面對用戶時,記者最常關注的問題。
郭楓訂閱了“得到”、《好好說話》、《矮大緊指北》,其中包括“得到”大咖專欄中的吳軍《硅谷來信》、《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李翔商業內參》,每個欄目199元/年,還有就是“每天聽本書”。
不同的訂閱有著不同的功用,這是用戶自然而然的選擇。有從業者將目前市場上的付費內容分為三類:一種是短期內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一種是具備結構化、體系化的課程、系列講座;一種是提供價值觀,消費者對價值觀有高度的認可。
以“吳軍《硅谷來信》”為例,現有6萬多訂閱用戶,其中就包括郭楓和牛牛。吳軍是計算機科學家,先后就職谷歌和騰訊,著作頗豐。欄目以每天一封信的形式,分享吳軍的經驗、思考和見解。“不僅會談到他的工作成長,還會涉獵生活和藝術。”這一點最打動郭楓,“受益良多。”郭楓將“興趣使然”作為訂閱內容的必須要素,實際上有些內容會被觸類旁通,植到現有的工作、生活。“比如‘好好說話’曾經聊過‘怎樣和上司談加薪’,這是一個我很少考慮的問題,聽完后就會琢磨一下,如果我和老板提加薪應該怎么說。”
牛牛在創業服務機構工作時,曾經為了籌備活動,專門咨詢“在行”平臺上的相關行家。“在行”是一個“領先的知識共享平臺”,涉及職場發展、行業經驗、創業與投融資、生活服務、教育學習等多個方面。
喬齊是一家女裝品牌的創始人,入駐“在行”。牛牛剛入職場時,就曾向喬齊咨詢如何穿衣搭配。“她會先對我的身體數據進行測量,然后給出穿衣建議,包括購買哪些品牌的衣服。”牛牛的這次咨詢不過200元左右,完全是“物超所值”。如今,喬齊的一次咨詢費用是900元。
打開率就如收視率一樣,成為內容創業者頭上懸著的一把刀
在過去一年間,在資本、玩家、消費者齊齊涌入知識付費市場的同時,該領域存在的某些隱憂也不容忽視。打開率就如收視率一樣,成為內容創業者頭上懸著的一把刀。
牛牛訂閱的“得到”大咖欄目中,有堅持聽下來、有聽一陣子就沒再聽、也有幾乎沒有打開的。牛牛還購買了33場知乎live,大多控制在30元以內,關注內容涵蓋游泳、旅行、攝影、藝術、心理學、投資多個方面。知乎live就像一個“知識超市”,內容極為龐雜。
雷文濤認為,如果在內容的基礎上,還能提供服務,用戶可能會產生更強的付費意愿。“比方說他做不到的事情,以前這一塊知識對他來說很重要,但他就是學不下去,你有辦法讓他學完,這種知識本身能學到他也愿意付費,行為的改變也會有付費的意愿。”
在前分答公關總監崔書馨看來,“知識付費產品的致命弱點決定了超市模式無路可走”。原因是因為知識付費產品無形化,定價無法體系化,服務無法標準化,以及知識付費產品需求并非剛需。
牛牛訂閱了“得到”的某一專欄,卻發現欄目內容,與該作者在別的場合的分享相較來說,“沒有多大的突破,還不如看他出版的書,看他成熟的文章、課程。”為此,她幾乎再也沒有打開這一欄目。這揭示了內容創業者始終不變的焦慮,內容如何為繼?
“知識付費最大的坑就是沒有持續內容的生產能力。”財經作家吳曉波有一檔付費音頻節目《每天聽見吳曉波》,在知識變現領域有著自我見解,“只有踏踏實實地把內容做好,做一個可以持續生產內容的人,內容做得好了,才會得到用戶的轉發,轉發后就會帶來新的用戶,這是一個持久的工作。”
即便如此,市場紅利顯現、資本蓬勃進入,還會有下一個類似高曉松的大咖加入知識付費的陣營。本報記者 陳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