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星(署名除外)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兒童節到了,許多孩子被問到兒童節愿望時,除了玩樂、吃喝、禮物、休息等,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希望的是“爸媽能少管我一點。”
日前,本報在網上對“家長包辦”這一話題進行了調查,發現在以家長為主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八成的人認為家長包辦“弊大于利”,然而在現實中,許多家長卻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包辦”。不僅孩子們不喜歡,也有不少因為家長愛“包辦”而感到郁悶的老師。教育專家表示,家長包辦、干預、照顧得太多,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容易高分低能。因此,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家長都應該適時放手。
這些情況,到底算不算包辦?
幼兒園:“遙控”孩子上臺 要求多給鏡頭
“現在的玻璃心父母真不少,我兒子幼兒園班上有一位媽媽,因為老師給她兒子的鏡頭少了,就在幼兒園門口當眾責怪老師偏心,快把老師氣哭了。”陳女士說。陳女士的兒子在越秀區一家民辦幼兒園就讀,每天老師都會拍攝孩子們在幼兒園的點滴,上傳到家長群里。前些天,一位媽媽在接孩子的時候,就把老師拉到一邊批評,陳女士聽到這名家長說:“老師你怎么能成天拍那幾個人呢?他們經常有單人照,我家孩子都只出現在合影里,你們不是偏心么?”老師只好解釋,每天的表演都是孩子舉手上臺的,他們家孩子比較羞澀,很少舉手。當時正值放學,老師與家長商量晚些再溝通,可這名家長卻認為老師態度不好,稱要找園長投訴。
有些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攝
初中:送飯“絡繹不絕”讓校方頭疼
天河省實從初中開始住校,有老師告訴記者,最讓校方頭疼的,是家長的送飯問題。尤其是九月剛開學那一陣子,許多初一的家長天天送飯。“其實我們學校每天的飯菜都是經過悉心搭配,很衛生、營養很全面,當然大鍋飯不一定有家里的可口,但孩子每周末都可以回家,這并不是難以克服的。”常務副校長蔡騭表示,學校要求孩子能在食堂吃飯,是希望他們能養成不挑食的習慣。有的孩子因為下課晚了,沒有愛吃的飯菜,就跟父母抱怨,父母就送來孩子愛吃的飯菜,這實際上助長了孩子挑食的毛病。
更讓蔡騭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家長送來的還是快餐,僅僅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口味。“這對于我們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麻煩,萬一孩子吃壞了肚子怎么辦?”蔡騭說。
高中:宿舍小矛盾家長出面干預
廣州一所示范性高中的老師說,在高中階段,家長對孩子的干預、包辦,主要體現在人際關系方面。之前有家長由于干預女孩之間的交往,與學校“掐”了起來。由于學校是寄宿制,一間宿舍住著六個女孩,有一些小摩擦很正常。結果,高二年級有四個女孩的家長認為宿舍里另外兩個女孩睡得晚,影響了女兒休息,要求換宿舍,在沒有得到學校的同意后,跑到學校來。“其實每個宿舍都有不同的問題,并不是換了宿舍,就不會遇到其他問題。而且換宿舍先得征求其他宿舍的同意,家長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孩子。”這位老師說,當時這幾名家長就在教師辦公室里僵持了很久,其中一個女生跑過來拉爸爸媽媽,讓他們不要鬧,結果家長把女兒的手甩開了,大喊:“今天這事情不解決誰都不許下班!”“以后面對老師同學,這個女孩也會覺得不好意思。”這名老師說。
昨日上午,在荔灣區龍津小學,孩子們對著目標放飛紙飛機,樂此不疲。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杰 攝
各方說法,放手也是一種成長
孩子:最討厭被家長偷看日記
記者詢問了數名小學到高中的孩子,他們都表示父母管得挺多的。正在上高二的玲玲說,自己上初中二年級時,就因為媽媽偷看自己的日記,跟她大鬧了一場。“我那時候還沒有上鎖的柜子,都是把日記本藏在抽屜最底下。有一次我在日記里寫對班上一個男孩很崇拜之類的內容,被我媽看到了,她也沒有跟我溝通,而是直接去找了老師。然后老師又找我談心了。”玲玲說,盡管老師只是了解情況,并沒有批評她,但她感到非常窘迫,回家后就跟媽媽吵了一架,并堅決要求有一個上鎖的抽屜。
女生小岑則說,自己在初中時參加了校合唱團,但因為自己成績一般,到了初三父母就不允許她參加了,甚至未經她同意找到了合唱團的老師要求退團。后來在父母的一再堅持下,小岑只能退團,這也成為了她中學生活中巨大的遺憾。
家長:不是我想管是孩子不自覺
對于孩子們的吐槽,許多家長也覺得很冤。自從衛先生的兒子進入青春期后,父子關系就很緊張。“他交了一些要出國讀書的朋友,這些孩子不用中考、高考,每天好像很輕松,我兒子就跟著一起輕松,回家了也不好好學習,整天微信、QQ跟這些同學聊天。我能不管么?”父子倆在手機問題上爭執不休,最終兒子一再保證學習時不玩手機,衛先生終于妥協了,但他還是忍不住,每隔半個小時就要借口送水、送水果進去瞅兩眼,好幾次抓了個現形,兩人就又吵起來了,父親說兒子不自覺,兒子說父親不信任自己。
家長黃女士常常給孩子送飯,盡管也是屢遭抗議,但黃女士仍然堅持。“她青春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非要說保持身材,飯都不好好吃。我怎么能放心呢?一定要送進去,等她吃完,看她吃了多少。如果孩子懂得好好愛護自己,我用得著那么操心么?”黃女士說。
老師:家長包辦易導致高分低能
天河省實執行副校長蔡騭表示,家長包辦、干預、照顧得太多,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變成高分低能。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長大成人后,面對人生的關鍵時刻,會不敢做選擇,畏畏縮縮,焦慮糾結,沒有擔當。
廣東實驗中學莫莉老師則表示,孩子每長大一點,家長就應該放手一點。孩子小的時候走路需要家長攙扶,但走得穩了以后,家長就應該放手了。然而,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都不愿意放手,或者放手太晚。莫莉說,希望家長們明白,家長是不可能一輩子都走在孩子前面,為他們掃清一切障礙。孩子越早遇到困難,就可以越早學會如何化解。
理財要趁早?
娃娃練“財商”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井楠)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孩子的財商培養不可輕視。很多品學兼優的“乖寶寶”長大之后缺乏金錢概念,不會花錢,不會理財,不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但也有很多注重財商培養的家庭提供了反面案例:小時候建立金錢觀念較早的孩子,也容易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甚至荒廢了學業。對于家長來說,到底是該趁早培養“財商”還是該推后到大學階段再進行?
女生不知錢花哪里了
廣州海珠區的劉女士自認是一個失敗的“財商”培養者,她的孩子小文品學兼優,而今在華南理工大學讀大二。有一次,小文用宿舍姐妹的手機給媽媽打電話,說:“錢花完了,媽媽快來救我。”一問之下,小文不僅銀行卡里沒有錢了,就連手機也因沒有充值停機。
劉女士才知道,別說是理財,小文對如何安排生活費、合理消費都沒有概念。后來聽宿舍別的小伙伴們“投訴”:小文買東西從來不講價,還不時忘了收別人找的錢。劉女士才回憶起她的成長過程:典型的“乖乖女”,怕學習分心,從小到大,從不敢在她面前談錢。
能掙能花 小伙子負債
由于父母在布匹市場做生意,小飛很早就接觸了“錢”。小飛媽媽經常教育他“錢都是賺來的,不是省來的”。而小飛從初中開始就用媽媽的賬戶炒股票,起步金額就是1萬元。
然而,長大之后,煩惱接踵而至:小飛“多年”來炒股的積累都在2015年損失殆盡,還欠了表姐2萬元,不得不在大學期間去公司打工賺錢。由于小飛聰明伶俐,很快被提拔成了骨干,每個月能賺4000多元。可是,還了表姐的錢后,小飛也養成了亂花錢的壞毛病,2017年,連續2個月,每個月的花費超過了6000元,賺得少、花得多,小飛再次負債累累。
教花錢也要教省錢
這兩個案例,教理財與不教理財都沒達到好的效果。對此,民生銀行(廣州分行)財富部理財總監何威認為:對孩子較早進行“財商”教育的思路是沒有錯的,完全的財富“隔絕”教育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不過,“財商教育”應該適時適度、因地制宜。一方面應該注意“平衡”教育,家長在教會孩子花錢的同時要教會他省錢,觀念上要建立“理財”的概念,而不是單單是消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