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是一座被廣袤黑土覆蓋的小鄉村。從上空俯瞰,一座廠房格外耀眼,屋頂在土地的重重黢黑包圍中煥發出清新的亮藍。這是耗資6800萬元建成的德潤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自2013年籌備以來,該合作社先后克服了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困難,最終出現在村民面前。數百名村民得以在家門口工作,32戶貧困戶受益于此直接脫貧。去年底,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實現了整體脫貧。
回到家鄉
2011年,是時年41歲的彭君最為糾結的一年。
他是自治村村民,35歲那年帶著一手電工手藝遠走他鄉,參與到南水北調河北段工程建設中,逐漸從一個普通電工躍升為管理七八名包工頭的工長。2007年,他又被調到甘肅省參與引洮工程建設,在那里遇到了現在的妻子,并在甘肅隴南市結婚、買房、生娃,月薪從5000多元漲到8000多元。多年的打拼,換來踏實、安定的生活!爱敃r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在當地都是讓人羨慕的!”彭君說。
然而,不惑之年的他產生了一個讓旁人費解的想法:回農村老家,參與建設。
彭君從鄉親們那里聽說,在企業家岳國良的投資下,自治村新型社區已經建成,村民住上了樓房,當時正在全力探索增收方式,急需人才。
一個41歲的男人,拋下打拼多年的成果,回到起點重新開始。彭君的行為讓岳父、岳母疑惑不解,老兩口想到自己的女兒和4歲外孫女就要遠走他鄉,更是忍不住老淚縱橫。為了留住他,他們給彭君在當地找到了一份月薪更高的工作,苦口婆心地勸導:“別折騰了,折騰窮嘍!”
彭君自有他的理由,高中畢業后,自己就夢想成為一名農村企業家,回報家鄉!岸嗄陙,我一直念念不忘要回農村,干大事!”
于是,彭君回村了,月薪4000多元。
艱難探索
回到家鄉后,彭君進了自治村的脫貧項目——拜泉縣德潤黃牛飼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養牛的他,從零開始自學養牛知識。
合作社的黃肉牛育肥效果顯著,不過殘酷的現實卻給他當頭棒喝。受農產品價格走低影響,雖然頭年在市場購進的牛犢體重增加了,但牛肉價格卻暴跌,刨除各項成本,脫貧效果不明顯。
不過,合作社沒有放棄,他們開始依靠母牛繁育增加收入。不久,這一做法再次被現實否決了,由于新生牛犢折損率過高,且母牛一年只得一犢,脫貧效果依然不佳。
兩年過去了,彭君和同事們并沒有找到一條幫助村民脫貧的有效途徑。持續的打擊讓他們非?鄲。就在大家愁眉不展時,彭君看到了東北三省菌需物資展銷會在黑龍江東寧縣舉辦的消息,于是他連夜和同事前往參觀學習,回到村里后,大家的信心又回來了!霸蹅兇宓奈磥恚诤谀径a業上!”
從2013年開始,彭君一行將大量精力投入到頻繁的對外考察中,佳木斯一家大型黑木耳菌包加工廠成為他們重點考察對象。但這家工廠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拒之門外。
多次央求后,菌包廠勉強允許他們進入,但進入工廠后不允許拍照,設備信息和相關技術更被視為企業機密!皩W習考察成了走馬觀花,一頭霧水!庇谑,他和同事們開始用身子和手臂當尺寸,靠記憶將各種設備情況記一個大概,當他們回到車中,就將看到的、聽到的第一時間記錄下來。
蒼天不負有心人,一次去哈爾濱一家公司采購設備時,彭君打聽到那家菌包廠也是該公司的客戶。于是彭君開始纏住公司不放,終于要到了菌包廠技術總監的聯系方式,又經歷漫長溝通,他們終于被允許到廠里參觀!澳谴问钦嬲龑W到了技術,從此我們的各項事業開始走上正軌。”
繼續前行
今年1月8日,是菌包廠正式投產的日子,86名工人穿上了統一制服,在村里當起了工人。村北頭的200棟木耳大棚也在2月開建。
正當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君和同事努力往前奔的時候,隱患來了——由于設備廠商客戶太多,很多技術方面的售后服務跟不上。
“在正式投產前,一般需要做實驗,看看菌包到底能不能出木耳,然后再批量生產!钡200棟木耳大棚的建造計劃已提前擬定好,如果等售后服務來,就將錯過今年的“春耳”生長季節。情況緊急,彭君和同事硬是靠自學,將這些設備的使用和原理一一掌握。
如今,4個多月以來生產出的500多萬袋菌包已經“整裝待發”,被運往已經竣工的200棟木耳大棚。210戶申報承租戶滿懷喜悅地將一個個菌包掛到大棚里,等待他們的,將是預計每棟大棚每年4.7萬元的純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