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史明德擔任中國駐德大使的第5個年頭。
早先曾在民主德國使館留學生班學習,并先后在駐民主德國使館、駐德國使館工作多年的他,2012年起擔任中國駐德大使。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中國將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德國漢堡將舉辦G20峰會,中德兩國之間會有更多互動。另外,即將舉行的德國大選也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關于中德之間的熱門話題,史明德一一道來。
談全球化:
開放的領域越來越寬
北青報: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近日接受采訪說,中國領導人傳遞出支持自由貿易、構建公平貿易環境的信號,但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認為,中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日益上升。您怎么看這個說法?
史明德:實際上,他們對我們有很多誤解。改革開放30多年來,開放的大門是越來越大,開放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就拿德國來講,它在中國的投資已經達到700多億美元(30多年來投資總額)。德國三大汽車廠,就拿大眾為例,去年在中國的生產量為340萬輛,占它全球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奔馳、寶馬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產量在中國,中國這么大的市場讓它進來,本身就是很開放。今年以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的措施,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建立11個自貿區,這些步伐他們視而不見,只是把最關心的一兩個拿出來以偏概全。
德國工業革命將近200年了,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開放度比我們大。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雖然沒到他們的程度,我們是越來越開放,但是他們開放的門越來越小了,尤其是對中國的投資。我們的企業去年就發生并購不被允許,或者并購談判由于德國政府的干預中止,以前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擔心德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對兩國的經貿合作是不利的。
北青報:之前我們對外國企業有很多優惠政策。
史明德:對,他們還說我們歧視他們,實際上有誤解。過去吸引外資,給了外資更多優惠條件,相比較之下,中國的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現在是國民待遇,不管是外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都一視同仁,我們企業的地位、待遇提高,跟它平等了,它就覺得不平等。德國企業也要適應中國變化,按市場規律辦事。
北青報:您最近在德國媒體上寫了好幾篇文章,反對貿易保護,希望中德攜手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特朗普上臺后,大家對貿易保護也有擔心。
史明德:我們覺得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進程,而且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所以中國、德國都是要推動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反對貿易保護。像杭州的G20、漢堡的G20,我們都希望更多的開放,而不是更多的關閉,要合作而不是對抗。美國新總統上臺后,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政策取向是什么,全球范圍內逆全球化的潮流、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越來越深。
談貿易摩擦:
越發展摩擦越大是很自然的
北青報: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共遭遇2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17起“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案件,涉案金額高達139.8億美元,數量和金額達到歷史新高。您怎么看?
史明德:中國的發展很迅速,已經是全世界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你越發展,摩擦就會越大,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沒有貿易,就沒有摩擦。我們是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們跟他的糾紛金額加起來不足整個貿易金額的2%。所以不要看到一兩個摩擦,就覺得出了很大的問題。應該正面地看貿易摩擦,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摩擦。我們都是WTO的成員,要遵守國際規則,出現分歧首先是談判,有些進行雙邊談判就能達成妥協,比如光伏。
我們反對不遵守國際規則,比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當時所有的成員國說,15年以后不能再對中國進行“雙反”了。我們都要遵守國際契約,要守政治信用,既然承諾了就要兌現。
北青報:特朗普上臺之后,希望拋開WTO引入新的規則,這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史明德:特朗普上臺之后,考慮的首先是美國優先,不要多邊體制,要雙邊談判,一個一個地各個擊破,采取對美國最有利的方式。我們還是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多邊機構要得到尊重。此前,我們在APEC上提出亞太自貿區的談判,受到很多國家歡迎。我們跟很多國家都在進行自貿區合作,所有的國家都認為這對它們有好處,都希望搭上中國增長的順風車。
貿易保護主義不會長久,損害了別人利益,也損害了自己利益。美國政策變了,反襯了我們的正確性。現在美國、西方成了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倒是成了確定、穩定的因素,因此,這樣的主張獲得諸多支持。
談“一帶一路”:
一年50場報告三分之一與之相關
北青報:德國比較早地加入了“一帶一路”,能不能請您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史明德:歐洲國家中,德國是最先表態支持的。亞投行57個創始國家中,德國是域外國家出資最多的,擔任亞投行副行長。這幾年里,德國智庫對“一帶一路”進行了深入研究,德國輿論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德國經濟界開了一系列的“一帶一路”研討會,我作報告一年將近50場,將近三分之一都是講“一帶一路”以及與之相關的。
“一帶一路”將給歐洲國家提供無限的商機,中德在去年已經達成一致,兩國將共同參與在第三國的項目。兩國外交部已經簽訂了在阿富汗進行合作的項目,主要在礦業、救災減災方面,其他領域還會擴大。
北青報:我們注意到,最近外媒報道,歐盟委員會正在對“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匈塞鐵路進行調查。
史明德:我們同中東歐國家建立了“1+16”的領導人會晤機制,匈塞鐵路是我們跟中東歐國家開展的基礎設施合作。我們非常清楚,第一,我們的合作是基于雙方的需要;第二,我們在中東歐的合作完全符合歐盟的標準;第三,我們也歡迎歐盟參與合作。
他們就擔心我們去了后把歐盟的標準降低。歐盟里還有些國家有疑慮,覺得中東歐是歐洲的勢力范圍,是歐盟的市場,中國人跑去挖了他們的墻角,這都是偏見。合作,我們都是互利共贏。
我們是按照歐盟標準,我們經得起調查。
談難民問題:
德國不是在替美國背鍋
北青報:還有關于恐襲的問題,我看到德國政府最近發布消息稱,極端伊斯蘭主義者增長迅速,每天收到的恐襲線索也很多。
史明德:恐襲事件威脅著歐洲各個國家。原來歐洲國家是安全的綠洲,現在法國、比利時、德國都未能幸免,說明恐怖主義威脅是整個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威脅。
北青報:德國在難民問題處理上被外界稱贊有人道主義精神,但也有聲音說,德國在替美國背鍋。
史明德:那倒不是。難民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中東的戰亂、動亂,美國推行民主化,歐洲跟著美國一起干,像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戰亂,都是如此。
德國這么做有它的道理。第一,從道義上,它想顯示人道主義、保護人權的態度;第二,從過去的歷史看,德國迫害過少數民族,對被迫害人有同情心;第三,戰后德國大片領土被割讓給其他國家,這些領域上生活的德國人被趕到現在的領土上,現在四個德國人可能有一個就是戰后的難民。自身的經歷使他們對難民的態度跟其他國家不一樣。
德國說接受難民,想做一個榜樣,但沒想到,只有它一個國家接受這么多。這么多難民,對它的社會、宗教、經濟、治安形成重大的沖擊,在國內就引起一場關于難民政策的大爭論和大討論,現在還在進行。后來有人說,這是默克爾犯的最大的錯誤,實際上,當時有特殊的情況。難民問題將是長期困擾歐洲各個國家的大問題。
文/本報記者 鄒春霞
攝影/本報記者 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