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中的泉城廣場 資料圖
“光明網”微信公號2月19日消息,環保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8個城市開展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正在進行。在所發現的問題中,“濟南市政府2016年未按照《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督查考核辦法》對各責任單位和區縣政府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相較于應急減排管控標準不統一,燃煤鍋爐改造進度滯后等問題而言無疑算是一個“新問題”,尤其值得審視。
據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11月,為推進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濟南市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十大行動”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意見》,對十大行動的目標任務、工作措施、組織領導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也制定了《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督查考核辦法》。2015年10月,濟南曾對外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工作考核情況。濟南市政府9個相關牽頭部門中,只有3個部門考核得優,其余6個部門考核等級僅為良。
從上述情況來看,似乎有理由推測,濟南2016年未按要求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難道是因為大氣污染防治遇到“難題和瓶頸”,怕面子太難看,就索性不考核了?環保工作遇到阻力,確實該正視,但若因為一碰到難題就妥協,甚至連制定的考核制度都可以取消,那未免太不把環境保護和制度當回事了。若碰到問題,就認為可以緩一緩,甚至取消考核,讓大家都覺得面子上過得去,恐怕每個地方都能找到類似的理由作為治污不力的擋箭牌。
濟南的“任性”操作,讓人再次看到了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地方在應對上所存在的巨大“回旋余地”和監管盲區。一些地方在制定措施上,往往格外高調,制度不可謂不健全,考核要求不可謂不高;但在落實和執行上,卻時常選擇性“低調處理”,令制度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制定好的制度,在未經任何告知的情況下,說不執行就不執行了。這種情況,應該要有人負責。
在根本上說,像濟南這般將制定好的考核制度然后束之高閣的做法,突顯的還是環境治理責任在下沉過程中所伴隨的監督困境。這樣的違規做法,只有環保部督查組才能發現或才得以公開,再次說明,地方環保治理的“壓力”仍過于依賴于上級的督查和由上而下的倒逼。而地方民眾和社會力量,對地方政府環保作為的“壓力”和監督作用,亟待加強。自己制定的考核制度,自己又架空,在上級監督未到達前,一切似乎全靠自覺。濟南的這一環保尷尬,不過是一面鏡子。于這樣的監督現狀之下,地方環境治理的動力不足,遇到問題就退縮,也就不讓人意外了。從這個角度出發,環保部督查組的最大意義,或不應止于發現問題,而是要真正推動地方實現環保治理監督結構的優化。
環保部專項督查18市:濟南去年未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
2月18日下午,澎湃新聞從環保部獲悉,截至2月17日,18個督查組共走訪督導檢查199個部門和企業,發現問題42個,并已將發現的問題移交地方查處。
根據環保部信息匯總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濟南市政府2016年未按照《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督查考核辦法》對各責任單位和區縣政府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濟南市季節性工業企業停產清單中僅有60家,未按《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要求將鑄造、水泥粉磨站等企業列入該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