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真誠的贊美,尚且如陽光一般使人全身溫暖,而在我們的身邊有千千萬萬的真情故事、凡人善舉和感人事跡,正是千千萬萬平凡而又偉大的他們讓社會充滿了溫暖的力量,灑滿了愛心的陽光。2016年12月,貴州有8戶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這八戶家庭平凡而普通,但是他們的事跡卻令人感動,讓人感到溫暖。【安順·肖興英家庭】溫馨小家變“幸福大家”在安順有一個“西秀區殘孤幼兒家庭寄養中心”, 這里的孩子有些特別,因為他們都是被遺棄的殘疾兒,且他們都被統一賦予一個姓——民,因為他們的“媽媽”希望他們不要忘記,是人民共同養育了他們。這個“媽媽”叫肖興英,從1997年起,她為近70名殘孤兒遮風避雨,用愛為這些孩子搭建了一個溫暖的“家”,她被譽為“最美媽媽”。“這些孩子剛被收養時,年齡大的十余歲,小的只有幾個月。有些孩子常常大小便失禁,我都是把他們打理得干干凈凈的。”肖興英說,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有尊嚴地活下去,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這些殘疾棄兒。作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19年來,肖興英以一個普通農村婦女與眾不同的扶孤助殘行為喚起了許許多多人的愛心。她善良的舉動影響著她身邊的人,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樂于助人的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著人間大愛。
肖興英接受采訪
【興義·俞令坤家庭】我是你一生的拐杖“家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不離不棄,盡全力讓對方過更好的日子。”51歲的俞令坤,家住黔西南州興義市黃草街道紅旗社區,21年對重病妻子不離不棄,為其洗臉穿衣、按摩喂藥、端屎倒尿……1994年,俞令坤和妻子結婚,一年后生下一個男孩,一家人沉浸在添丁的喜悅中時,妻子卻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病。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長期受病痛的折磨,妻子多次想要放棄,為了不拖累家庭,妻子曾向俞令坤提出離婚。可俞令坤始終堅持,“我永遠不會放棄你”。除了上班時間,俞令坤幾乎不外出,守在妻子身邊悉心照料。妻子便秘的時候,他一點一點為妻子掏出干結的糞便。天氣炎熱時,他定時給妻子擦洗、按摩,讓妻子睡得舒適,不讓她長痱子、身上有異味。還經常常帶妻子出門曬太陽,和鄰居聊天……生活的重擔,以及妻子有時的不配合,也會讓這個曾經堅毅得刀槍不入的軍人,在黑夜里悄悄地掉下眼淚。在擦干眼淚之后,俞令坤還是選擇不離不棄,一家人也從來沒有過爭吵。在俞令坤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病情漸漸開始好轉,竟然可以站立起來。【貴安·曾方明家庭】超越血緣的20年贍養之路在貴安新區馬場鎮濫壩村大隴組村口,每天早上8點左右,村民們都會看到一名老人從這里走過,去照看路旁曾方明家的葡萄基地。老人名叫李龍發,今年83歲,織金縣營合鄉人,父母早亡,性格內向,一生未婚無兒無女,做過護林員,修過鐵路,早些年在當地幫人家干農活維生。1996年5月,已經63歲的李龍發在平壩縣齊伯鄉給人看守果園時,遇到了曾方明一家,老人的慘淡的身世讓曾方明和妻子嚴光菊決定帶李龍發回家。“我們在一張桌子上吃飯,走親訪友都是一起去,同村人還以為他是我的岳父。”曾方明家庭并不富裕,自己的父母年邁也需要照顧,但他和妻子嚴光菊從未抱怨。李龍發喜歡手表,但對一個寄居在別人家里的老人來說,手表稍顯奢侈。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曾方明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后,沒有猶豫,帶他去鎮上買了手表,如今,曾方明已先后為他買了4塊手表,每一塊都是他最珍愛的物品。20年來,李龍發從未離開過曾家,除了一開始幫忙照看了幾年耕牛,他從未在曾家做過重活、累活。如今,曾家的3個小孩都已長大,他們都把李龍發當成爺爺對待。曾方明說,共同生活19年,他與李龍發早已情同父子。
曾方明(右一)與李龍發在家門口合影
【石阡·肖飛家庭】奉養7位無血緣關系老人的“女漢子”肖飛是一位年輕的“好姑娘”,不高不胖,笑起來卻很甜。“是養父養母收養了我,給了我愛,也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愛。”用這份愛,肖飛贍養了7位老人。1989年,家住銅仁市石阡縣高屯村的肖守義收養了一名棄嬰,取名叫肖飛。高屯村地處貴州深山,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從小懂事的肖飛一直幫著養母做家務。17歲時,她前往廣州打工,認識了同鄉普興村的吳軍。之后,兩人牽手走到了一起。吳軍是家中獨子,他的父母、叔叔嬸嬸及伯伯都有不同程度的智障或身體殘疾,叔叔嬸嬸沒有生育,伯伯至今未娶。肖飛嫁進吳家9個年頭,把家里打理得有條不紊。2014年,為了給老人們好一點的生活環境,肖飛和丈夫一咬牙貸了13萬元款,蓋起了磚房,并把養父母接來,一大家人一起住。為了還清建房的貸款,肖飛每天起早貪黑,天還沒有亮,她就把家務安排好了,隨后到處找活干;有了孩子之后,肖飛更忙了,像個陀螺一般飛快旋轉……“我現在只想他們身體健康,能吃能睡,過得舒心,這樣我就會很開心,就覺得很幸福。”這是肖飛最初的愿望,也是她最深切的心愿。
肖飛接受采訪
【水城·周洪德家庭】相濡以沫 孝親敬老貴州省六盤水市陡菁鎮陡菁村,有這么一戶人家,夫妻二人勤儉持家、相濡以沫,受到鄰里鄉親一致好評,他們就是獲得2016年全國文明家庭表彰的周洪德家庭。周洪德家一共有五口人,雖然不富裕,周洪德和妻子熊師提把家打造得很溫馨。夫妻二人相親相愛是被村子里許多人稱贊的事情,村里誰家夫妻有矛盾吵架的時候,都會拿周洪德夫妻的恩愛故事來化解矛盾。結婚以來,夫妻倆從沒吵過架。“我們把對彼此的愛、包容和理解傾注在音樂和繪畫里,傾注在那些美好的時光里。” 妻子熊師提說。周洪德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其大哥一家常年在外打工,二哥多年前去世,留下二嫂帶著兩個小孩,于是照顧老人的重擔落在了周洪德夫婦身上。十多年來,其父一直跟他們夫妻倆住在一起,熊師提也一直堅持為公公洗腳,從不間斷。
周洪德(右)與妻子刺繡
【貴陽·劉深靈家庭】書香筑出幸福家在貴陽市白云區牛場鄉蓬萊村平山組,有這樣一個家庭,把書香育人融入家風傳承,用家風傳承弘揚書香育人,被村民們稱為“書香家庭”。2016年,劉深靈家庭入選首屆全國文明家庭。年過七旬的劉深靈是蓬萊村的名人,教書育人,是劉家祖訓。他們家族自清代開始傳播文化,現已連續五代人從事教師職業。當看到村里不少孩子不愿上學,寧愿去城里務工。時任蓬萊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深靈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村里形成愛讀書的氛圍。2010年,劉深靈趁家里蓋新房,多花了12萬元,增蓋了兩大間房辦書院,共120平方米,取名“蓬萊書院”。書達4000余冊、明清古書達800余冊。這些書籍中除了有村民們需要的農業科技書外,還有適合學生看的各種書。并按現代分類法、文化類、科技類、政經類、少兒類、綜合類排列。村民也在劉深靈的帶動下,學習了許多農業方面的生產技術。漸漸地,“蓬萊書院”有了些人氣,甚至個別村民主動找書讀。村民碰到的不少種植養殖方面的難題,都在書里找到了答案。如今,“蓬萊書院”名氣越來越大,成了村民休閑、“充電”的最佳去處。劉深靈用書香構筑幸福生活的夢想也在一步步實現。
劉深靈(左一)展示“全國文明家庭”金盤
【荔波·張雁泉家庭】36年溫情助人路愛存青山,36年幫扶路。“與人和善、助人樂己是我們家的家。”張雁泉說,從198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家訓。1995年,張雁泉從務川調到荔波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當地秀美風景與貧困面貌的強烈反差,使他深刻認識到:貧窮源于教育的落后。于是,他和妻子省吃儉用,每年堅持從微薄的工資中省出一些錢,幫扶困難學生完成學業。2004年,張雁泉受朋友啟發,開始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幫助貧困學生。36年來,張雁泉一家捐款近20萬,發動國內外近2萬名網友,為貴州貧困山區募集愛心物資和善款價值200多萬元、課外圖書5萬多冊和價值20多萬元的醫用藥品、器械,為山區學校建起了存愛圖書室26個、環境教育中心2個、愛心醫務室10個、鄉級衛生院愛心病床30個,累計幫助山區近3000名留守兒童重返課堂。
張雁泉接受采訪
【威寧·何艷梅家庭】“家庭幸福之花”綻放峨嘎村1997年,20歲的何艷梅與22歲的高友奎喜結連理,并育有一雙兒女,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婚后兩人一直保持著愛看書愛學習的習慣,并渴望重回校園,繼續深造。但因為經濟原因,直到2007年,家中才有了可以提供一人學習的積蓄。為此,高友奎自動放棄機會,讓妻子繼續學習。待妻子大專畢業后,原本是上屆村支書的高友奎,主動放棄候選人資格,推薦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妻子作為村支書人候選人之一。經過層層考核,何艷梅成了峨嘎村的支書。同時,高友奎主動承擔起更多家務事,照顧好子女和老人,成為妻子事業的堅強后盾。家庭是社會文明承載的基本單元,其發展的生命力在于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相互關懷、相互包容與理解。一個和諧美滿的幸福家庭會成為我們每一個人依賴的港灣,成為我們每一個人事業奮斗的依托。正所謂“小家庭,大幸福”,正如何艷梅和高友奎這對平凡的夫妻,盡管歷經風雨,但是他們相互扶持,成就了峨嘎梁子永不凋零的“家庭幸福之花”,而且他們正在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讓“家庭幸福之花”開滿峨嘎梁子。
何艷梅(右二)接受采訪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