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找錢故事”背后的金融改革
2015-01-20 19:41:00 來源:新華網 說兩句 分享到:
新華網上海1月20日電(記者 姚玉潔)資金是經濟的血脈。近年來,中央著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出手“穩準狠”。新華社記者挖掘了3個“找錢故事”,其背后的金融創新、深化改革邏輯清晰可見。
農地“不動產”變“活錢”
“在銀行貸款支持下,我們今年的利潤率能達到30%!”齊齊哈爾市惠光農業開發集團董事長侯成玉興奮地說。
惠光集團由28家農民合作社組成,分別涉足水利灌溉、米業、倉儲、肥業等。“為了掌控價格主動權,提高規模效應。今年流轉土地有望擴大到50萬畝,倉儲能力提高到20萬噸。”
產業鏈控制權提高的背后,是巨額的資金需求。“僅10萬噸的倉儲費用就需要3億元,可是我們沒任何抵押,只能找民間借貸,利息最少年化18%。如果找經銷商賒貨,化肥經銷商要多收200元/噸,還要加上銀行利率;種子用現錢買12元/斤,賒銷就要16元/斤,年底還得算利息。簡直就是割肉啊!”侯成玉說。
在最困難的時候,惠光集團得到了浦發銀行的1000萬元信用貸款。此后,浦發銀行又給9家合作社發放了4500萬元信用貸款,加上擔保費用年化利率也才10%。
浦發銀行齊齊哈爾分行相關負責人說,浦發銀行創新模式,探索農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通過種子、種植到原糧進庫、流通的全產業鏈控制,監督合作社貸款資金流向,降低信貸風險,也降低了農民貸款成本。
“大數據”挖掘“小信用”
北京宇遠工貿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汽車配件的中小企業,但由于沒有土地、廠房等抵押物,尋找融資的努力每每面壁,公司只能靠抵押股東名下房產獲得部分信貸。
一個偶然的機會,宇遠工貿接觸到金電聯行(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一下子就從銀行拿到了400萬元純信用貸款。“按照3.5次的資金周轉率,這筆貸款對企業銷售額貢獻接近1500萬元。”宇遠工貿財務總監謝昆山說。
幫助宇遠工貿獲得信用的,是大數據挖掘和量化技術。金電聯行從每一筆訂單、每一次物流、每一筆庫存、每一次結算、每一張發票等海量的、顆粒度最細的數據中尋找規律,用數據挖掘和分析使企業運營“透明化”,幫助企業增信。
截至目前,金電聯行已幫助1000多家中小微企業獲得總額超50億元的信用貸款。“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可以量化信用、預警風險,破解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兩不"難題。”金電聯行董事長范曉忻說。
自貿區金改幫企業到境外“借錢”
對于加速布局“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上港集團而言,如何獲得“錢”、以什么樣的成本獲得“錢”,是個大問題。
“這兩年境內外資金成本落差明顯,在2個百分點左右。但根據規定,內資企業不能借外債。通過境外子公司"內保外貸"不僅要經過嚴格"審批",且只能"外債外用",手續繁瑣費用高昂。不能通過境外融資獲得低成本資金,實際上跟外資企業處于不平等競爭狀態。”上港集團資產財務部總經理高曉麗說。
上海自貿區開啟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改變了上港集團這一尷尬。通過上海自貿區的人民幣境外借款業務,上港集團一年內在境外融資就超過100億元。“境外融資成本比國內利率低100多個基點,我們一年僅利息支出就節省了約2億元。”上港集團董事長陳戌源說。
記者了解到,2014年以來,以自由貿易賬戶落地為標志,上海自貿區金改取得新突破。截至當年10月末,自貿區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約6000個;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收支總額499億元;發生人民幣境外借款共計190億元。
作者:姚玉潔
編輯:徐芳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