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日均產出糞便兩千余噸 沉淀物處理率不足60%
2015-01-13 16:43:00 來源:瀟湘晨報 說兩句 分享到:
1月12日,韶山南路井灣子附近,掏糞工張師傅和同事在對公廁旁的糞池進行抽運。圖/瀟湘晨報記者朱輝峰
每天坐在馬桶上解決完問題,一按按鈕,隨著水流嘩嘩流走的便便,你想過它何去何從嗎?別笑,這是個嚴肅的話題。
長沙城區日產約2184噸糞污,經過三級化糞處理后,產生沉淀物873.6噸,這些沉淀物的處理率不到60%。換句話說,長沙平均每天524.16噸的便便沉淀物沒有處理。目前,長沙市已經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日前,長沙市政府研究室對“城市糞污”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撰寫了《關于長沙城市糞污處理狀況的調查與對策思考》(以下簡稱《調查》)。吃喝拉撒,每個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城區一天會產生多少糞污?隨著長沙城市的發展,人口迅速增長,截至2014年8月,長沙市城區常住人口達389.28萬人,《調查》做了一項計算,按照每人每天糞尿排放量0.7L的標準值計算,城區每天糞便排放量約為2184噸。
這些糞便是如何處理的?《調查》指出全市普遍采用的是三級化糞池。從事化糞池清理工作十余年的李景說,這其中有個誤區,很多人認為糞便進入化糞池就會被化掉,實際上“糞便進入化糞池后,經過三次凈化、沉淀發酵后,水會通過地下管網流走,剩下的沉淀物(40%左右)就需要掏糞工來清理。”根據《調查》的初步估算,這些便便沉淀物的處理率不到60%。
目前,長沙各區化糞池清掏專業隊伍極為短缺。《調查》顯示,各轄區內化糞池均在7000個以上。一般而言,小區內的化糞池由物業負責,公共廁所內的化糞池由環衛負責。除了物業聘請的清掏公司,各區清掏專業隊伍一般不足10人,所以有的化糞池甚至幾年也難得清掏一次,常常出現堵塞時才由清掏組臨時“救火”。
《調查》指出,長期以來,由于全市沒有專業化的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城區清掏出來的糞污無處消納,只得運往垃圾填埋場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不僅對垃圾場庫區造成嚴重污染,增加了填埋作業難度,而且由于糞污含水率遠高于生活垃圾,兩者混填極易使垃圾堆體造成滑坡,帶來巨大安全隱患。”
[實地走訪]糞污運到哪?工人說“自己想辦法”
1月12日,韶山南路井灣子附近,一輛真空吸糞車停在馬路旁,41歲的張師傅爬到車頂,將吸糞管卸下,拖到化糞池上方。
同行的楊師傅拿出一根鐵鉗,挑開井蓋,將一根長鐵棍伸進井內,開始攪拌。張師傅將吸糞管伸進井內,隨著吸糞車馬達轟鳴,吸糞開始了。兩位掏糞工都沒戴口罩,只是戴著一副手套。“習慣了,不會覺得惡心。”張師傅笑著說。
對張師傅而言,這個公共廁所是“最簡單”的,“路寬,車可以開進來,不在老城區,人少,糞便量不大。”張師傅說,“老城區人多,糞便的量也大,那里的公共廁所是最難清理的,我們只能人工掏,裝進一個個垃圾袋,再一車車運出去,要搞一個星期。”
在張師傅看來,掏糞難,不怕。大不了人下去掏。“最讓人頭疼的,就是糞污不知道運到哪里去。”他說。
記者再三追問清掏出來的糞污運到哪里去,張師傅只是無奈地笑著說,“自己想辦法唄。”
從事環衛工作三十余年的張恒英回憶,十多年前,長沙有好幾個糞便中轉處理中心,“大約在月湖公園一帶,河邊也有一個,當時有大船,將這些處理后的糞便,甚至運到了汨羅、益陽等地,給菜農做肥料”。
“現在,這些糞便中心都拆掉了。”張恒英說,“而且三級化糞池出來的糞便,營養成分流失,菜農也不要,所以糞污的排放成了歷史問題。”
[政府應對]收集、運輸、處理都要做到位
瀟湘晨報長沙訊便便沉淀物的處理已經引起了長沙市政府的重視。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非常重視,于2014年11月18日批示,“這個問題提出很及時,抓緊研究。”副市長姚英杰也提出了要求,“建議市城管局專題研究,并結合我市情況,提出對策。”
“目前,長沙的確沒有一個規范的收集處理部門,是一種自發的、不規范的處理。”長沙市城管局市容環衛處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正在做前期調查,與岳麓區環衛局開了多次會議,商量如何來做。”這位負責人表示,糞污的處理與垃圾的處理一樣,是一個系統工程,“收集、運輸、處理三大塊都要做到位”。
糞污無害化處理,重慶、深圳走在全國前列。這兩個城市按照“屬地管理”和“誰所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建立糞污處理設施檔案,落實化糞池一處一檔案,并將其監控納入現代化數字城市管理的總體方案。特別是對商業繁榮、人口密集、餐飲業集中地重點區域和地段的糞污處理設施實施紅外線監控終端,以區為單位建立紅外線及電子檢測報警平臺,全面掌握已建成糞污處理設施的基本情況。
此外,兩個城市都建立了比較大型的城市糞便處理基地。重慶興建了環保綠化基地,經過三級厭氧、沉淀脫氮、除磷和污泥綜合處理利用等10多個核心技術工藝流程,將高濃度的糞水經生物處理后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甚至可直接用于飲用水。
《調查》建議長沙以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加大投入保障力度,試點推廣應用新技術,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編輯:王文偉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