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經濟引擎 不當“花架子”
2015-03-08 15:37:00 來源:央廣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記者彭小毛)創新,是本屆人大會的熱詞,李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一詞一共出現了38次。這兩天,代表委員們討論的一個話題是,如何把創新做實,讓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引擎。
什么是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鐘南山風趣地說,論文是把錢變成紙,創新是把紙變成錢。他認為,不能把論文和創新混為一談。論文,屬于創意的范疇;創新,更側重于應用。創新,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研究探索、發現發明、應用推廣。論文,還處在創新的第二階段,只是創新的“半成品”。
鐘院士所言極是。在中國的科研院所,論文至上的現象很普遍,在高端雜志上發論文成了很多人和很多單位的終極追求。科研經費下來后,只要有論文就可以交差,就可以論功行賞,至于效益如何,反而無足輕重。
鐘院士說了一組數據:2013年,我們國家的科研研發投入達到1.2萬億元,占當年財政支出的4.41%,我們有320萬的科技研發人員,科技論文世界第二,申請專利也是世界第二,但是,我們科技創新的能力只排世界第十九位,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只有10%。
這組數據說明什么?說明“錢已經變成了紙,可紙還沒有變成錢”。中國經濟要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軌,科研體系的導向也應該從“論文至上”向“應用至上”轉軌,比如,職稱職務的晉升,一個得到良好應用的成果的份量應該相當于甚至超過一篇《自然》雜志的論文。再好的論文,如果沒有應用,就不會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是一個花架子。
談到新成果的應用,來自實業屆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明陽風電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傳衛感受很深。他說,對高端制造業而言,難在找到第一個用戶。他說,現在有很多大型裝備,下了很大的精力進行基礎研發、實驗,第一臺第一套樣機出來后,拿不到用戶,擺在那里。我們現在的采購必須招標,一臺大的裝備,動輒上千萬,上億,一定要招標,每一個招標文件都說,要有運行多少年的業績,沒人敢用第一臺套。他呼吁國家建立“新型裝備的首臺套試用風險補償機制”,解除用戶的后顧之憂,實實在在地推進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
這些年,國家對高新技術應用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的支持很大,支持的政策也很多。可張傳衛代表說,有些政策是“好看不好吃”的“花架子”政策。比如貸款貼息政策,盡管政府支持創新,愿意補貼利息,可在銀行看來,創新意味著風險,企業依然貸款難。貸款不成,貼息自然成了一句空話。
鐘南山、張傳衛兩位代表的意見和建議,落腳點就是一個“實”字,只有科研落到實處,產業政策落到實處,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才能落到實處。
編輯:夏可欣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