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12月19日消息(記者王偉)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舉行。該船將于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并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國信1號”總長249.9m,型寬45m,型深21.5m,設計吃水12m,載重量約10萬噸,排水量13萬噸,設計航速10節,可移動躲避臺風赤潮等惡劣氣候,在全球海域開展養殖作業。全船15個養殖艙能提供80000方養殖水體,其中前13個養殖艙單艙5600m3養殖水體,與半個標準游泳池水體量相當,后2個養殖艙單艙3600m3養殖水體,通過養殖水體交換系統,實現養殖艙內水體與外界自然海水進行不間斷強制交換,借助深層取水裝置獲取適宜溫度鹽度的海水進行養殖,保持養殖魚類一直處于最佳生長狀態,進而縮短養殖周期、提升養殖品質。
隨季節和水溫變化,首艘養殖工船“國信1號”將常年游弋在黃海千里巖、東海舟山列島、臺山列島和南海南澎島間開展大黃魚等高品質魚種養殖。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小虎介紹,近年來,全球海洋漁業資源總體狀況不容樂觀,過度捕撈導致海洋漁業資源衰退,而傳統的網箱等近岸養殖方式面臨養殖密度過大、局部水域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養殖病害及赤潮、綠潮頻發,水產品質、安全與環境矛盾日益突出,成為現在海洋產業面臨的一大問題。為解決我國漁業捕撈資源不足、生態養殖環境惡化問題,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海洋漁業專家構想了“未來海洋牧場”建設藍圖,提出了養殖工船的初步設想,并持續開展大型養殖工船系統研究。在項目研發團隊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試驗和研究基礎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推動成立了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開展深藍漁業工程科技攻關,完成了以“大型養殖工船功能與船型”“魚類集約化船載艙養工藝與裝備”為核心的創新性成果,已經形成3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并在世界漁業發達國家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科技同行的關注。
2019年以來,青島國信集團發起并聯合中國船舶集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臺州大陳島養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藍色糧倉公司等單位開展項目科技攻關和產業示范應用,合作研發建造全球首艘10萬噸級全封閉游弋式大型養殖工船項目。在資本和產業的加持下,這一項目實現了由實驗室科技成果向產業示范應用的突破和落地。經過持續的技術研發和攻關,養殖工船集成了養殖水體交換系統、魚苗入艙系統、飼料投喂系統、成魚起捕系統、加工系統、魚獲冷藏裝置、養殖實驗室和養殖集控系統,開辟了海上“移動牧場”的工業化養殖新模式。